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长生殿》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洪昇 | 发布时间: 1019天前 | 25201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生殿》是一部历史剧,它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是自中唐以来流传很广、被写过多次的一个传统题材。作者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继承,也有发展。写李杨爱情故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同时创作的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的乐史根据唐代的笔记小说和传说等资料,写成《杨太真外传》二卷,内容最为详尽。无名氏的传奇《梅妃传》,主要写梅妃(江采苹)和杨妃间的妒恨争宠。宋元以来的戏曲演李杨故事的也不少,最著名的有元代白仁甫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洪升在《长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批评《惊鸿记》“未免涉秽”,又批评了明清以来传奇所演之文大都为子虚乌有,没有什么意义。他声明《长生殿》主要依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进行创作,而情节的敷演、点染,则主要参考《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著)和《杨太真外传》。


洪升在《长生殿》中不涉“秽迹”,而强调李杨之间的真挚爱情。但李杨之间是帝王后妃关系,本来是历史上有名的“秽迹”,这一点连正史的编者也并不回避。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并没有掩盖他们关系中污秽的一面,但同时也肯定了他们之间有深厚的爱情,全篇的主旨却在于讽刺,目的是“惩尤物,窒乱阶”,批判多于同情。他把女人看成是祸水,将唐王朝的衰亡归结为杨玉环一人的罪恶,认识是片面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有所不同,对李杨二人的“秽迹”多所隐讳。上半篇还有所揭露和批判,后半篇却极力渲染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生离死别的悲剧,把那种刻骨相思和绵绵无尽的长恨,渲染得悲切悽惨,令人同情。《梅妃传》则对唐玄宗、梅妃和杨贵妃都有较强烈的谴责。洪升彻底改变了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经过改造加工,将杨贵妃处理为一个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同时又融进了更多的政治内容,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兴亡之感。


第三节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关于《长生殿》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借李杨故事,歌颂了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这在理学统治的清初,是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的。第一出《传概》中第一支曲子《满江红》,是讲剧本的创作缘起的,概括了剧本的中心思想,作者明确地提出了他所要歌颂的是一种“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真挚爱情,主旨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剧本的前半部,从《定情》到《密誓》,写李杨爱情的曲折发展,唐玄宗的感情由不专到专,最后于七夕在长生殿对牛郎织女双星发誓。接下去马嵬之变,两人生离死别。在《埋玉》一出,作者不仅对杨玉环之死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还肯定和赞扬了她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调和唐玄宗与兵将的矛盾的精神品格。下半部仍然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绵绵。《哭像》、《雨梦》等出,都极力渲染出唐玄宗离开杨玉环以后那种相思寂寞的凄苦心情;而杨玉环虽然死后复登仙籍,仍然念念不忘与唐玄宗的爱情。如四十七出《补恨》中所唱:“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剧本里写他们这种未了的情缘,无休的离恨,竟使得“泥人堕泪”,“铁汉也肠荒”(《哭像》)。正是由于他们对爱情这样地执著真挚,才感动了天孙织女,申奏天庭,帮助他们在月宫重新团圆,永远结为夫妇。月中嫦娥这样唱:“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重圆》一出,道士杨通幽这样唱:“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这些唱词,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通过月宫团圆的幻想情节,寄托着他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这就是作者通过虚幻的情节,将现实中的爱情悲剧变成了神仙世界的爱情喜剧的积极意义。


洪升曾因有人将《长生殿》称为“一部热闹《牡丹亭》”而自喜。在突出并热情地歌颂生死不渝、执著深挚的爱情这一点上,《长生殿》确有跟《牡丹亭》相通之处。但汤显祖并不是抽象地强调“情”,而是具体地描写了“情”与“理”的矛盾,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而《长生殿》则只是抽象地强调“情”,并且将这种“情”硬嫁到本来缺少真挚爱情的帝王后妃的身上;而他们爱情悲剧的造成,也不像杜丽娘和柳梦梅那样,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错误和罪孽。因此,李杨爱情的悲惨及其最后的团圆结局,都既缺乏真实感,也缺少像《牡丹亭》那样的战斗性和动人力量。有人认为《长生殿》的词曲绮丽不下《牡丹亭》,而“性灵”则远逊临川,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第二,剧本在描写和歌颂李杨爱情的同时,还触及到当时比较广泛的社会矛盾,对帝王后妃的奢侈享乐生活和朝政的腐败,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作者没有将安史之乱的产生和唐王朝的衰败简单地归结为“女色误国”;但剧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揭示了杨贵妃的得宠,唐玄宗的沉迷女色,陶醉于歌舞宴饮之中,与他昏庸失政,信用权奸,以致朝纲松弛,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有一定的关系。


剧本的上半部,戏剧冲突主要在宫廷内展开:由于唐玄宗的荒淫好色,引起了杨贵妃对虢国夫人嫉恨以及与梅妃间的争宠;而杨贵妃的得宠,使她的哥哥杨国忠拜为右相,三个姊妹尽封为夫人,一门荣宠,炙手可热。这引起了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安禄山与唐王朝之间的矛盾。郭子仪作为忠臣良将的代表,又跟权奸杨国忠和叛将安禄山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的交错发展,一步步酝酿成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惊变》一出中,安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中宴饮游乐之时,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深意的。下半部《惊变》、《埋玉》以后,悲剧产生,剧本又写杨贵妃忏悔生前的罪孽,并将“悔过”作为月宫团圆的重要条件。这都说明作者在同情和歌颂他们爱情的同时,对他们也确是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的。在《献饭》、《看袜》等出中,又通过普通老百姓郭从谨之口,明确地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批判之意和怨恨的感情。在《禊游》、《疑谶》、《进果》等出中,对杨贵妃和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以及因此而带给人民的痛苦,作者都怀着强烈的义愤作了较真实的描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