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济公活佛》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075天前 | 135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到了十八日,诸山人等,尽来观送;李赞善与众官员亦陆续来到。性空长老沐浴更衣,到安乐堂禅椅上坐下,诸山和尚,并一寺人等,俱簇拥侍立。长老呼其亲信五个弟子至前,将衣钵之类尽行付与,吩咐道:‘凡体虽空,灵光不隔,机缘若到,自有感通。你五人谨守法戒,毋得放纵!’五弟子不胜悲恸,叩领法旨。长老又略定片时,忽开口道:‘时已至矣!快焚香点烛,礼佛念经。’众僧依言,不一时,礼诵完毕。长老令取纸笔,大书一偈道:‘耳顺年踰又九,事事性空无丑;今朝撒手西归,极乐国中闲走。’


长老写毕,即闭目垂眉,即时圆寂。众各举哀,请法身入龛毕,各自散去。


到了二月初九日,已是三七,又请大众举殡。这一日,天朗气清,远近毕至,大众举龛而行,只见幢幡前引,经声随后。直至焚化亭,方停下龛子,在松林深处,五弟子请寒石岩长老下火,长老手执火把道:大众听著!


火光焰焰号无明,若坐龛中惊不惊?回首自知非是错,了然何必问他人。


恭惟圆寂紫霞堂下,性空大和尚,本公觉灵,原是南昌儒裔,皈依东土禅宗,脱离凡尘,俗性皆空,真是佛家之种。无喜无嗔,和气有方,从容名山独占,乐在其中,六十九年一梦。


咦!不随流水入天台,趁此火光归净土。


寒石岩长老念罢,遂起火烧著龛子,一刹时烈焰腾空,一刻烧毕,忽见火光丛中现出一位和尚,随火光而起,下视众人道:‘多谢了汝等。’又叫赞善道:‘李大人!汝子修元,乃佛家根器,非宰官骨相,但可为僧,不宜出仕,切勿差了,使他错了路头。倘若出家,可投印别峰,或远瞎堂为师,须牢牢记取,不可忘怀。’赞善合掌向性空道:‘蒙老佛慈悲指示,敢不遵命。’再欲问时,那和尚法相,已渐渐地向青云内去了。那赞善因听了长老在云衢嘱咐的话,遂紧记在心,不敢暂忘。后来修元果然在灵隐寺出了家,做出许多奇事。正是‘动静玄机凝妙道,来去踪迹显神通。’毕竟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评述:


一、性空长老的指点,静中有动才是‘活佛’,否则便成了一尊‘木偶’,但‘活佛’难当,总会惹人嫌。因为‘木偶’不说话,纵求‘无效’,只怪案桌上那尊不灵,远在西天的还是‘高高在上’;故世间的师父们,很少能让所有众生满意的,因为众生期望他是‘活的’,又不让他‘吃饭’!


二、静极思动,一脚踏破木雕罗汉,跑出一个木子修元(缘)来,只因两脚落地,害济佛两腿在西湖浪荡了五十年。虽多颠狂,幸亏本性未昧,还可原本归去,歇足定静。众生若想静极思动,这一动‘漏洞’可大了,掉下洼井爬不上来,只得变个‘娃儿’,顿失人身!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三、赞善无子求佛,只因赞善不恶,求佛便得佛子,正是:


求佛佛到,求子子来;


因缘相会,法门广开。


四、我来他去,性空长老啊!老大不中留,世人不修要待何时?一来一去,免教‘僧多粥少’!况俺两个,都是过来人,谁不欠谁?世人喜得儿女来,儿女悲得老父去!新‘陈’代‘谢’,老和尚修够了,换个小沙弥也应该。生死如斯,何用悲凄!


五、果然修元根器不凡,来头非小,但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念经),依然和蔼可亲,且看他谈俗说笑,不离人世,一心弘扬佛与众生平等宗风,今日才得让人怀念不已。


六、性空和尚虚空去,济公和尚公道来,路不同而道相通,从此灵隐寺内显正宗!公案习题:


我是谁?何时来?—参!

第二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灵光一点逗禅机



话说李赞善晓得儿子修元,有些根器,遂加意抚养。到了八岁,请了个老师,同妻舅王安世的儿子王全,两个同在家中读书。那修元读得高兴,便声也不住,从早晨直读到晚;有时懒读便口也不开,终日只得默坐瞪著眼睛只管想,想得快活,仰面向天哈哈大笑。有人问他,却是遮遮掩掩的不说。到了十二岁,无书不读,文理精通,吟诗作赋,无般不会矣。


这一日,时值清明,老师应例该休假回家。赞善设席款待,又备了一些礼物,命修元与表兄王全,带了从人,送老师回家。二人送了老师到家后,转身回来,打从一个寺前经过,修元问从人道:‘这是何寺?’从人回道:‘这是台州府有名的祗园寺。’王全听了便道:‘祗园寺原来就在此处,闻名已久,今日无心遇著,我与贤弟何不进去一游?’修元道:‘表兄所言正合我意。’


二人遂携手而入,先到大殿上瞻仰了佛像,随即遍绕回廊观玩景致,信步走到方丈室来。早有两个老僧拦住道:‘有官长在内,二位客人若是闲游,别处走走罢!’修元道:‘方丈室乃僧家客坐,人人可到,就算有长官在内,我二人进去相见又有何妨?’遂昂昂然地走将进去,只见左边坐著一位官长,右边坐著本寺的道清长老,两边排列著几十个行童,各执纸笔在那里想。


修元走近前把手一拱道:‘请问大人与长老,这许多行童,各执纸笔在此何为?’那官长未及开言,这长老先看见他两个衣貌楚楚,知道是贵家子弟,不敢怠慢,遂立起身来答应道:‘此位大人因有事下海舟,至黑水洋;蓦然波浪狂起,几至覆没,因许了一个度僧之愿,方得平安还家。今感谢佛天,舍财一千贯,请了一道度牒,要披剃一僧,故集诸行童在此检选。因诸行童各有所取,一时检选不定,便做了一首词儿,寓意要众行童续起两句,以包括之,若包括得有些意思,便剃他为僧,故众行童各执纸笔,在此用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