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文集第一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3天前 | 2259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翻译的文字里面,有时太过的参以己意,或引用中国成语——这点多半是小说里居多——使阅者对于书籍,没有了信任。例如:“……吾恐铜山东崩,洛钟西应……”


“……‘父亲,请念这蜡烛上的字。’孙先生欣然念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是不是取‘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意思呢?


……”像这一类的还多——我常常疑惑,那原本上叙述这事或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转接下去的。这“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分明是中国成语,寿烛上刻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分明是中国的习惯,而且译者又这样的用法,自然是译者杜撰的了。类推其余的,也必是有许多窜易的地方。这样,使阅者对于译本,根本上不信任起来,这原没有苛求的价值。


然而译者对于著者未免太不负责任了,而且在艺术的“真”和“美”上,是很有关系的,似乎还是不用为好。


(三)有时译笔太直截了。


西国的文法,和中国文法不同;太直译了,往往语气颠倒,意思也不明了。为图阅者的方便起见,不妨稍为的上下挪动一点。例如:“……这时他没有别的思想,除了恐怖忧郁以外……”假如调动一番,使它成为:“……他这时除了恐怖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想。……”


或者更为妥当一些。


还有一件事,虽然与译书无关,但也不妨附此说说;就是在“非翻译”的文字里面,也有时在引用西籍的文字,或是外人的言论的时候,便在“某国的某某曾说过”之下,洋洋洒洒的抄了一大篇西文,后面并不加以注释。或是在一句之中,夹上一个外国字,或是文字之间,故意语气颠倒。


对于第一条,写一大篇外国字的办法,我没有工夫去重抄,总之是极其多见就是了。


第二条例如:“……既然有Right就应当有duty……”


“……Oh!mydearfriend!你们要……”


“……都彼此用真情相见,便用不着Mask了。……”


第三条例如:“……‘花儿!——花儿!’半开的大门台阶上一个老女人喊道。……”


“……‘你的东西忘下了,’他一路追一路嚷……”


像这一类——二,三条——的更多了。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和我谈到这件事。他说:“我真不明白作这文章的人,是什么意思。若是因为这几个字,不容易拿中国字去代替,只得仍用它夹在句子里,这样,十分热心要明白了解这句子的人,不免要去查字典,或是要请教别人,作者何不先自己用一番工夫,却使阅者费这些手续?何况Right原可翻作‘权利’,duty原可翻作‘义务’,mask原可翻作‘假面具’呢。作者如要卖弄英文,何不就做一篇英文论说,偏要在一大篇汉文论说里,嵌上这小小的一两个字呢?不过只显得他的英文程度,还是极其肤浅就是了。”——他所说的话,未免过激,我不敢附和。然而这样的章法,确有不妥的地方,平心而论,总是作者不经意,不留心,才有这样的缺点,——平常对同学或朋友谈话的时候,彼此都懂得外国文字,随便谈惯了。作文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便用在文字里。在作者一方面,是毫无轻重的。然而我们在大庭广众之间,有时同乡遇见了,为着多数人的缘故,尚且不肯用乡音谈话。何况书籍是不胫而走的,更应当为多数人着想了。盼望以后的作者,对于这点,要格外注意才好。


引用外国书籍上的文字,或是名人的言语的时候,也更是如此,否则要弄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笑柄,白占了篇幅,却不发生效力,时间和空间上,都未免太不经济了。


何况引用的话,都是极吃力有精彩的呢。


有时全篇文字,句句语气颠倒,看去好像是翻译的文字。


这原是随作者的便,不过以我个人看去,似乎可以不必!


归总说一句,就是译书或著书的宗旨,决不是为自己读阅,也决不是为已经懂得这书的人的读阅。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译者和作者如处处为阅者着想,就可以免去这些缺点了。


婉莹。)




解放以后责任就来了


我们只管挣扎,只管呼号,要图谋解放,要脱去种种的束缚。是的,我们是要求解放;但是同时我们要牢牢的记着易卜生的话:“如今完全脱余之系属而自由;汝之生活,返于正道,今其时矣,汝可自由选择,然亦当自负责任。”——他在《海之夫人》剧中,用华瓦尔的口气说的。——我们一面要求解放,一面要自己负责任;否则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解放运动的进行,要受累不浅了。


婉莹。)





怎样补救我们四周干燥的空气?


现在有许多人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干燥无味了。”这话我深深的承认,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太干燥无味了,然而我们做学生的,还没有染社会上种种的恶习惯和嗜好,(如嗜酒,嗜剧等等,他们既然常常的受这猛烈的刺激,就很不容易以那较雅淡的娱乐方法去代替。)去寻求那可以调和这干燥空气的,就比较的容易些。


记得古人诗上有:“有好友来如对月,得奇书读胜看花”,以我看去,“读书”和“看花”,不能分出什么轩轾。但是将“好友”比“明月”可谓精确无比。我们如能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时的聚首谈话是最乐不过的——这篇文里只说娱乐,所以不提别的方面——然而交友也是最难不过的,如其论交不得好友,宁可抱残守缺,专去和自然接触晤对了。


“空气是公用的”这句话是我的弟弟冰仲最爱说的,然而不但空气是公用的,凡是自然界里种种的现象都是公用的,都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有了这样神幻优美的“自然直感”我们还怕寂寞么?几朵的花,几棵的树,一片的云霞,一天的星月,一阵的鸟声,虫声,风声,泉声,雨声,教我们怎样消受的!再加上几张的名画,几本的书,那就更好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