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二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59天前 | 20365 次浏览 | 分享到:


石君宝《花酒曲江池》第一折:


“寄生草” 他将那花荫串,我将这柳径穿。少年人乍识春风面,春风面半掩桃花扇,桃花扇轻拂杨柳线,杨柳线怎系锦鸳鸯,锦鸳鸯不锁黄金殿。


无名氏《风送梧桐叶》第一折:


“混江龙” 则为我眼中不见意中人,因此上今春不减前春恨。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


“倘秀才” 人心此会应相重,人情今夜初相共,人生何处不相逢?………


无名氏《王焕百花亭》第二折:


“尧民歌” 呀!恰便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想俺锦鸳鸯翻做了浪中鸥,只落得十分人带九分愁!


无名氏《认父归朝》第一折:


“混江龙” 你看那昏惨惨征尘遮的遍地黑焰腾腾,燎火烧的半天半天红。绣旗飘飘,战鼓冬冬,排营拶拶,列阵重重,愁云霭霭,杀气蒙蒙。


又“笑和尚” 调等在各剧中,都是头三字重的,如:


无名氏《朱砂担》第三折:


“笑和尚” 你你你将这文卷细细书,我我我将桌面轻轻按。是是是小字叠千万,要要要一行行亲过眼。便便便一字字莫摧残,来来来一件件从公干。


为着音韵格律的缘故,曲里需要这骈词叠字,也未可知。


我是完全不解音律的,不敢妄断。但它在文章上,已增加了不少声调的美。


(二)不避俗字书语 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又“曲始于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盖作曲自有一番才料,其修饰词章,填塞故实,了无干涉也。”吴梅《戏曲史》说:“金源以来,士大夫好以俚语入诗词,此即词变为曲之端,迨董解元作《西厢》以方言俗语,杂砌成文。王实甫《西厢》以研炼浓丽为能,但为词中异军,非曲中出色当行之作。”可见曲中不但不避俗语,而且尽量的迎合俗语,一洗贵族文学的积弊。元曲用俗语处极多,简举如下: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


“得胜令” 惊觉我的是颤巍巍竹影走龙蛇,虚飘飘庄周梦蝴蝶,絮叨叨促织儿无休歇,韵悠悠砧声儿不断绝。痛煞煞伤别,急煎煎好梦儿应难舍;冷清清的咨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


无名氏《认父归朝》第二折:


“柳青娘” 到日来扑冬冬的征鼙慢凯,韵悠悠的角声哀,响当当的铜锣款筛,忽喇喇的绣旗开。黑漫漫的杀气遮了日色,恶哏哏的人离了寨栅。不腾腾马践尘埃,碜磕磕的镫相磨,乱纷纷的枪相截,密匝匝的甲相挨。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


“叨叨令” 则被这吸里呼剌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


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来乱纷纷碎;将这双乞量曲律的蒙膝儿,罚他去直僵僵跪。兀的不冻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冻杀人也么哥!


越惹他必丢匹搭的响骂儿这一场扑腾腾气!


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


“六转” 我只有黑黯黯天涯云布,更那堪湿淋淋倾盆骤雨。早是那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岖,知奔向何方?犹喜的消消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噜阴云开处,我只见霍霍闪闪电光星炷。怎禁那萧萧瑟瑟点点滴滴雨送的来,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早做了扑扑簌簌湿湿渌渌疏林人物,倒与他妆就了一幅昏昏惨惨潇湘水墨图!


用俗话的,如:


高文秀《谇范叔》第一折:


“那吒令” 调大荒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够禄重官高!


董解元《弦索西厢》:


“仙吕绣带儿” 自来心肠,更读着恁般言语,你寻思,怎禁受?………


“尾” 一刻儿没巴避抵一夏,不当道你个日光菩萨,没转移好教圣贤打!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


“夜行船” 我家里还待要打柴刈苇,织屦编席,倒杼翻机,俺做庄家忒老实,俺可也不谎诈不虚脾。


郑德辉《倩女离魂》第四折:


“竹枝歌” 则问这小妮子,被我都嗤嗤的扯做纸条儿!


杨文奎《翠红乡》第一折:


“天下乐” 岂不闻道路上行人也那口似碑,我如今便年也波纪,可便近六十虽然咱有家私,我这眼前无一个子息。我背地里祷神祗,但得一个喂眼的,恰便似那心肝般知重你。


用书语的如下: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


“倘秀才” 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贫道呵小人穷斯滥矣。


俺须素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本待用贤退不肖,怎倒做举枉错诸直,更是不宜!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村里迓鼓” 你也只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


“滚绣球” 虽然我住破窑,使破瓢,我犹自不改其乐,后来便为官也富而无骄。……


……这世里谁似晏平仲善与人交。


“叨叨令” 书生何日得朝闻道?………


无名氏《认父归朝》第四折:


“太平令” 俺父亲呀,又怎敢言而无信!


俗话书语整篇整套的用,自然也极讨厌,不过偶一杂在文中,因着联想的关系,倒也很实在,很省事的。


(三)善用形容字 形容摹状,全得力于连绵字和形容词。


元作家对于这两种,最善运用。以上几段所引用的,都可看出。姑再列如下:


董解元《弦索西厢》:


“尾” 觑着剔团圆的明月,伽伽地拜。


“尾” 怎不教夫人珍珠般爱!居中中地行近前来,依次第觑着张生大人般拜。


“双声叠韵” 烛荧熄,夜未央,转转添惆怅………


“鹘打兔” 怎得个人来,一星星说与,教他知道!


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三折:


“迎仙客” 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春归也奄然人未归!……


乔梦符《金钱记》第三折:


“斗鹌鹑” 小生也不敢推辞,我则索勉强勉强的到口,怕不待酒醉春风散客愁,似长江淹淹的不断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