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59天前 | 23046 次浏览 | 分享到:


于是,在今年夏天琳达就回国来过了三个星期的快乐的探亲假。


姑妈没有孩子,可是家里十分热闹,总是有人来访,不是他们的学生,就是他们学生的学生。客人称姑妈为陆老,称姑爹为耿老。对着客人,姑妈总是搂着她的肩膀,亲昵地向她的学生介绍说:“这是陆琳达,我的侄女,从美国回来探望我们的。”于是,这些中、青年人就十分热情地过来同她谈话,还夸她的普通话说得地道,不像是一个久居在外国的人。姑妈还请她的学生们带她去看一些新鲜的事物,说:“你一定会常回来的,名胜古迹是常存不变的,不过每年会修缮得更完整美好一些,还是去看看一些新的工厂、农村、个体专业户吧,可以对照出祖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情况。”于是琳达在同他们一同参观访问的时候,总仔细写下一些笔记,同时她也小心地问了一些她认为不能问的话,比如:十年动乱中,她姑妈姑爹到底受了折磨没有,“文化大革命”还会不会重来?


她惊奇地发现这些答话的人都十分自然、乐观而坦率。他们说,她姑妈和姑爹也和其他的老知识分子一样,挨了批斗,住了牛棚,下了干校,但他们一直都很稳静,很乐观,认为这一切违背了正常的人情物理的事,党和人民不会容忍的,必然很快就会消灭,他们也就这样地挺过来了。至于“文化大革命”,他们认为决不会再重复了,因为中国人民受的“文化大革命”的苦太重太深了,他们正在展翅起飞,决不会让这个妖魔再绑住翅膀。这些谈话和同年轻人一起的游览,都使她对祖国更加了解和喜爱。但是她以为最惬意的还是同姑妈姑爹在家里闲谈的时光。姑妈常常提到母亲同父亲的结合,正是她给牵的线。因为她同母亲是最知心的同学。谈起她母亲在美国时的寂寞和抑郁,姑妈就有些激动,说:“当初你们要和我们一同回国就好了,你父亲也太……”这时姑爹就轻轻地拍着姑妈的手背,微笑着说:“过去的事了,还说它做什么?


琳琳,你今天打算到哪里去玩?”谈这些旧话的时候,大半在早晨,大家吃着早饭:面包、鸡蛋和稀粥、酱菜,一吃就是大半个钟头,比起琳达自己在美国家里,匆忙地喝过一杯咖啡,就开车走上高速公路,去赶上图书馆的早班,要悠闲得多了。晚上呢,姑妈家的老阿姨会给她做出种种在国外永远也吃不到的好菜。没有客人的时候,姑妈又和她谈着许许多多她小时候的故事,然后把她送上床,盖上毛巾被,在她脸上亲一下,轻轻地掩上门出去。这时她总想起母亲,想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想起自己曾写过的短诗“等望”的末一节我饮尽青天和夕阳的光彩和草儿一样不复感到孤单飞机上的回想仍在继续,一只扶上她的肩膀的手,把她从沉思默忆中惊醒过来,睁眼看时,原来是一个黄发蓝睛的中年妇女,她笑着说:“刘太太,您也到中国旅行来了!”这个很眼熟的女人,大概是常到图书馆来找中国资料的,但是记不起姓名了,琳达就也笑着说:


“我是来探亲的,您在中国玩得好吗?”这时,这个“什么太太”又已经回头去和别人说话了。


飞机不知何时又钻出了云层,往下看时,是碧波粼粼的大海,是把中国和美国间隔开来的太平洋吧?刚才一声“刘太太”,把她又唤回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她居住了三十年的“家”!


琳达捏着手里微温的、浸透了两个小时以前离开姑妈时流下的热泪的手绢,坚强的姑妈居然也哭了,没有说出一句话。倒是姑爹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你不是一个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你是一座桥,两头的桥脚都踏在很坚实的土地上,你要让桥两边的人们,不断地往来在这座桥上,交流着两国的文化和感情……”这几句话在琳达耳边鸣钟般地震响着!


琳达忽然不再难过了,她抻了抻衣服,挺起胸来坐直了,“我是一座桥!”她低低地对自己说。1984年9月16日




愿中国妇女实现更多“零的突破”


我在最近写的一首词《浣溪沙·今日北京》中写道:“卅五年前忆北京,独夫为重万民轻,乱鸦斜日又荒烟。今日北京春色满,百花齐放鸟争鸣,诗人兴会更无前。”今天不但在北京,在全国的文艺百花园中,开出了多少鲜艳的奇葩;在文艺工作者的队伍中,涌现出多少新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茁壮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们中年纪最轻的只有十几岁。


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只有十几岁,但是今天的青年女作家们是比我们成熟多了。不但是女作家,还有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妇女,比如,在体育界,中国女排就首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充分显示了中国妇女是建设四化的一支无坚不摧的方面军。我祝愿着,期待着,有更多的女作家、女诗人、女翻译家……以女排的勇敢进击精神,为祖国去实现更多的“零的突破”。





《葛翠琳幼儿文学选》①序


葛翠琳同志把她这些年来为各报刊写的儿童故事集成一百篇,让我做序。我很高兴而又惭愧。


我觉得女作家里面只有葛翠琳同志是一直为儿童写作的,我相信她会写一辈子!这一点我就没有做到。


为什么她能够这样坚持?因为她除了热爱儿童之外,还深入儿童生活,参加他们的种种活动,熟悉他们的思想和语言。她写给儿童看的东西,都是充满了乐观、向上、健康的情绪,使人读了有一种暖烘烘、喜盈盈、红彤彤的感觉;得到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那样的教育。


可惜的我现在身边没有幼儿,近年来我又行动不便,又不能出去找幼儿向他们诵读。我愿我国的母亲们和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能得到这一本书。我认为这本书是会使你们和幼儿们同在的光阴,丰富而又甜蜜!一九八四年国庆节①《葛翠琳幼儿文学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