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玻璃球游戏》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赫尔曼·黑塞 | 发布时间: 855天前 | 287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忏悔长老


当年圣西勒里翁还活着的时候——尽管已逾老是高年,加沙城里住着一个名叫约瑟甫斯·法莫罗斯的人,三十岁以前,或者三十多岁时仍然过着俗世生活,一直在研读异教的书籍。后来,通过一个他所苦苦追求的妇女的关系,他熟悉了基督教神圣教义的感人美德,并因而接受了神圣的洗礼,以涤净自己的罪恶。许多年中,他一直坐在本城教会长老们的座前聆听布道,尤其倾心于虔诚沙漠隐士的生平传记,总是满怀好奇潜心聆听,终于有一天他也出发了,那年他约摸三十六岁,他走的还是圣保罗和圣安东尼走过之后已有无数虔诚信徒跟踪而行的路线。他把自己剩余的财物托付给城里的年老长者,请他们分送当地的穷人。他在城门口与亲友告别后,便离开这个污秽红尘,流浪进了沙漠,过起了忏悔的苦行生活。


许多年过去了,他始终在烈日下忍受灼晒,跪在岩石和沙地上祈祷,直至磨破膝盖。他严守斋戒,每天日落以后才嚼食几粒枣子。魔鬼试图用诱惑、讥讽和勾引来考验他,都被他用祈祷、忏悔、苦行,以及我们在圣人传略中能够学到的一切办法予以击退了。他常常一夜接一夜不知疲倦地仰望夜空的星星,星座们也总是常常让他觉得困惑和迷乱。他细细观察着星象,过去他曾在阅读天上诸神的故事和有关人类自然天性的书籍中学到过这方面的知识。这门学问受到教会长老们的绝对摒弃,然而他仍旧和当年学习异教知识时一样,久久地沉湎于自己的奇思异想之中。


当年的隐士们生活于荒凉的沙漠地带,大都居住在有泉源、有少量绿色植物,有或大或小的绿洲之处。他们中有人孤单独处,有的结伙同住,互相照应,就如同比萨墓园里一幅图画所描绘的景象。这些隐士们修炼仁爱和怜悯心,信仰善终之道,这是一种死亡的艺术,通过逐渐放弃世界和自我而抵达彼岸,抵达救主身前,进入光明境界而永不灭亡。他们受到天使和魔鬼双方照顾,他们创作赞美诗以驱除邪神;


他们替人治病,为人祈福;他们似乎还以极大的热情和无私的献身精神来修补治疗世界,那是古往今来人们纵情淫乐和粗鲁野蛮所造成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显然熟悉古代异教的净化灵魂实验,掌握历史悠久的亚洲式修炼方法,但是他们却从不谈论传授。这种种修炼方法和瑜伽功夫都无人进行传授,因为基督徒越来越排斥一切异端事物而遭到了严厉禁止。


这些隐士中有不少人在苦修生活中练成了种种特殊能力:熟谙通神祈祷,能够按手治病,会预言未来,通晓驱魔法术,擅长判处罪恶和为人祈福。约瑟甫斯也逐渐酝酿成了一种特殊才能,随着时光流逝,待到他的头发变得灰白时,这一才能终于成熟结果。这是一种谛听的本领。任何隐修士或者良心不安的世俗人,凡是来向约瑟甫斯求教,向他倾吐自己的不妥行为、烦恼、怀疑和过错;唠叨生活中的诸多不幸,或者自己奋力为善,却遭受失败,或者因而受到损失和打击,十分悲伤之时,约瑟甫斯不仅懂得如何敞开耳朵和心扉潜心倾听,而且懂得如何接纳一切痛苦和忧虑,如何保护倾诉者,让他把烦恼倒空,内心平静而归。这一才能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后,最终成为他独特的专门能力,变成了一种工具——人人信赖的耳朵。


约瑟甫斯的美德是他的耐性、善于容忍的被动性以及巨大的缄默守秘的能力。


来访者日多一日,人们为倾吐苦水,消解内心的积郁蜂拥而来,而其中有些人,即或经过了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他的茅屋,却缺乏仟悔的勇气,他们迟疑不决,满脸羞愧,难以启齿,往往久久沉默无言,一连几个钟点只有叹息而已。约瑟甫斯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一视同仁,不论对方是一泻无余,抑或吞吞吐吐;不论是倾心相告,抑或有所顾忌。每一个人他都同样看待,不论那人是诅咒上帝还是诅咒自己,不论他是夸大抑或缩小自己的罪孽和烦恼,也不论他诉说的是杀人大罪还是偶然的通奸,也不论那人只是控诉爱人的不贞或者灵魂堕落。倘若有人竟然自称与魔鬼交往密切,或者和邪神称兄道弟,约瑟甫斯也不会感觉惊吓。如果有人向他滔滔不绝、久久诉说不停却显然隐瞒了主要真情,他也不会失去耐心;即或有人疯狂地编造罪恶归咎于自己,约瑟甫斯也不会生气。人们向他诉说的一切:控告、忏悔、怨恨和良心上的责备,全都像雨水落入沙漠一般进入他的耳朵。他似乎从不对来人作任何判决,也从不表示同情或者轻蔑,尽管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凡是来向他忏悔的人,都会感觉不虚此行,都会觉得自己在诉说与聆听中获得了转化,心情舒畅了,思想解脱了。约瑟甫斯很少给人忠告或者劝诫,更少向人训示或者下命令。这些工作似乎不属他的职务范围,而来访者也似乎都察觉了这一特点。约瑟甫斯的任务是唤醒人们的信心,他只是接纳、耐心而满怀爱意地倾听,帮助访问者把尚未思考完整的忏悔圆满完成,让拥塞或者包裹在心灵里的一切通畅地流泻一空。约瑟甫斯的任务就是接纳一切,而后将之包裹在自己的沉默之中。


每次忏悔之后,约瑟甫斯的处置也全都相同。不论仟悔者的罪行是否可怕,也不论其悔罪的程度如何,他都要悔罪者与他一同跪下,齐读祷文,然后亲吻其额头,令他离去。惩罚和制裁不是他的职责,他甚至认为自己无权发布任何正式传教士都绝对有权宣讲的赦罪词,他以为判罪或恕罪都不属于自己的职权。约瑟甫斯倾听着,理解着,似乎他可以在接纳过程中帮助悔罪者承受罪责,分担罪行。约瑟甫斯沉默无言,似乎在把听到的一切深深埋葬,让它们永远成为业已消逝的过去。他和忏悔者一同在悔罪后诵读祷文,似乎视对方为教友,承认他们两人实属同类。他亲吻对方额头,似乎更多是教友情分,而不是教士身份,祝福的态度也更多温馨之情而并非表面礼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