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23天前 | 43486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十三节水战战术的发展魏晋以来南北对峙多恃长江天堑,不少重要战役,发生在江淮水网地带;南方更是江河纵横,内部动乱中水战频繁。这就有力地刺激了水战战术的发展。

  一、战舰的大型化赤壁之战,曹军将“船舰首尾相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这样联小舰为大舰,有利于迅速运送大批兵员马匹和物资过江,减小风浪颠簸对不善舟楫的北方兵士造成的影响,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这种船舰大型化的战术思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赤壁之战曹军败于轻敌,并不是船舰相联就非被烧掉不可。

  大型船舰在水战中具有优势,因而船舰大型化是水战战术发展的趋势。

  据《太平御览》卷七七○引《武昌记》:“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三国志·吴志·三嗣主皓传》载:“陶濬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足见以大舰对小舰,是常操胜券的。王浚准备灭吴,在蜀地建造大型楼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魏伐吴,王濬楼船顺江而下,“旌旗器甲,属江满天”,所到之处,“莫不破胆”。

  二、施放遏阻装置为遏阻敌方战船行进,于水中设置障碍。《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宋书·垣护之传》:“(王)玄谟败退,不暇报护之。护之闻知,而虏悉已牵玄谟水军大艚,连以铁 三重断河,欲以绝护之路。”

  三、水战中的火攻中国历史上水战中大规模使用火攻战术,始于赤壁之战。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千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火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刘裕破卢循水军,亦赖火攻。《资治通鉴》卷一一五,安帝义熙六年载:“卢循、徐道覆帅众数万塞江而下,前后莫见舳舻之际。裕悉出轻舰,帅众军齐力击之:又分步骑屯于西岸,先备火具。裕以劲弩射循军,因风水之势以蹙之。循舰悉泊西岸,岸上军投火焚之,烟炎涨天,循兵大败..”《梁书·韦叡传》称,钟离之役,“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韦叡“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魏人大溃。”韦叡水军施用火攻战术攻击岸上目标,烧绝魏人营垒之间跨水通道,将魏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致使魏军全线崩溃。

  第十四节兵器一、刀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私家亦可自造衣甲。《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