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13天前 | 53540 次浏览 | 分享到:

  航行于今东海、长江下游的海船的增多,促使南宋朝廷继在明州、临安之外,又在海船往来较多的温州、秀州华亭县(今上海松江)、江阴军(今江苏江阴)等地,设立负责外贸的二级市舶机构“市舶务”,反映了长江口以南海上交通的兴盛状况。

  南海是宋朝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海上交通的必经海域,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沿海各地之间的海上交通也很兴盛。南宋时,闽、广、温、台的粮食、钱物运送首都临安时,即由海道运至明州,再转由内河船只运至临安。

  航海的“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①。五千料船应是出洋的大海船,一二千料船是沿海及长江航行船只,而“钻风”船则应是近海航行船只。1975年福建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经考证是2000 料左右的海船①,属于中型海船。各种海船装有指南针盘(罗盘)导航,促进了宋代海上交通的发展。① 《宋史》卷97《河渠志》七《浙西运河》;吴自牧:《梦粱录》卷12《河舟》。① 陆游:《渭南文集》卷44 至47,《入蜀记》第二至第五。

  ① 《宋史》卷139《食货志》下八《互市舶法》;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参见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第二节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

  长江、黄河等江河浮桥五代、宋代的陆上交通,尤其是宋代的陆上交通四通八达,驿路、官路通向首都及各路府州县,遇有河流,通常都造有固定的石桥、木桥,而遇大江、大河则主要依靠渡船,宋代则常建浮桥,尤其是在黄河上建有多座永久性的浮桥,淮河、汉水等也建有永久性浮桥,这些都是前代所不多见的;长江下游建的虽是临时性军用浮桥,却是历史上第一座长江浮桥。

  长江浮桥宋代称“大江浮梁”、“采石矶浮梁”。宋朝建立后,与南唐(江南)隔长江相峙,南唐落第举子樊若水为了寻找投靠宋朝的资本,在长江南岸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南)以钓鱼为名,乘小船载丝绳多次往返于长江两岸,暗中测量江面宽度,向宋太祖献计在采石矶造浮桥,作为宋军渡江攻唐的桥梁。宋太祖随后下诏于朗州(今湖南常德)造黄黑龙船数十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絙从荆南(今湖北江陵)顺江而下。宋开宝七年(974)十一月,宋军进攻南唐都城金陵,浮桥先试建于石牌口(今安徽安庆西),“诏移石牌镇浮梁于采石矶,系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王师过之,如履平地”①。在宋灭南唐的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江阔水深”难以长期维持,灭南唐后即拆除。

  黄河浮桥,首先是著名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浮桥,宋真宗于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亲征至澶州,由南城到北城即是乘辇经浮桥过黄河的。“澶州浮桥计使脚船四十九只”②,原是由温州(今属浙江)制造后运往澶州,但途中历时二三年,自天圣六年(1028)开始,改由本州造脚船。

  黄河上主要的浮桥还有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浮桥,桥长461 步,北岸为浚州(今浚县),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政和五年(1115),在浚州大伾山至居山与滑州汶子山之间,建造连结三山的永久性浮桥,前者称天成桥,后者称圣功桥,合称三山浮桥,然后开挖河道,使黄河改道从三山之间通过,遂移滑州浮桥于此,但由于水势不顺,河流湍激猛暴,以致泛溢成灾。靖康元年(1115)正月,金军南侵,守桥宋军虽放火烧桥,但损坏不大,金军由此渡河南下。其西有河阳(今孟县南)浮桥,为宋西京洛阳北上的要道。还有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浮桥;熙宁六年(1073)十月,又于延州(今陕西延安)永宁关(今延川东南)渡口造浮桥,都是连结黄河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

  滹沱河上亦建有浮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中渡浮桥,熙宁时所建,从元丰五年(1082)起改为每年“八九月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渡”①,成为季节性桥梁,是通向宋辽边境的重要通道。

  淮河上主要浮桥为“临淮、寿春浮梁”②,临淮为泗州浮桥,是淮河下游的主要通道,寿春为寿州(今安徽凤台)郡名,寿州浮桥是淮河中游的主要① 《宋会要辑稿》职官44 之3、8,食货46 之5、47 之16;《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②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附录二,《关于泉州湾出土海船的几个问题》。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开宝七年十一月甲申。

  ② 《宋会要辑稿》方域13 之21。

  交通要道。

  汉水上的襄阳府浮桥,是连接汉水南岸的襄阳与北岸的樊城主要通道,南宋襄阳府地处宋金边防要地,在宋金,宋蒙战争中,对于宋军在保卫襄阳、樊城两城的协防中起了重要作用。

  驿路与官路陆上交通分为通驿传的“驿路”与不通驿传而通往州、县城的“官路”,大部分官路即是驿路,因而多数场合的“官路”即是指驿路,驿路也称“驿道”,官路也称“官道”。驿路中的主干线称为“大驿路”或“大路”。后唐天成三年(928),兴元府重修通向关中的“斜谷阁道二千八百余间”,洋州又“重开入蜀旧路,比今官道近三十五驿”,夔州也“开新路至房州”①,加强了后唐边境与腹地的陆路交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