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61天前 | 287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昆山郡志》6 卷,杨譓纂。作者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元昆山州州治即今江苏太仓,系当时一个新兴的港口,此书载有关于海运和市舶的资料。常见版本为《太仓旧志五种》本。

  《无锡县志》4 卷,王仁辅纂。作者字文友,梁溪人。他刻苦读书,颇有学问,里人倪昭基延以教其弟瓒。是书成于至正元年(1341),四库馆臣谓其“不著撰人名氏”,“是明初所修也”。未必正确。南京图书馆有旧抄本,谓是书作者为“元巩昌王仁辅”,共3 册。

  《析津志》熊梦祥撰。梦详字自得,江西丰城人,人称松云道人。元末,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年九十余。作者出任崇文监期间,不但有接触大量内府藏书和文献资料的机会,而且可周览大都(今北京)及所属地区的山川名胜,对当地作实地的考察,为撰写本书创造了条件。

  元大都旧称为析津。析津本古冀州之地。辽时改称南京析津府,治析津宛平(即今北京西南)。故本书为最早记述今北京地区的一部专门志书,是研究这一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书中对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惜原书早已亡佚,今由北京图书馆善本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佚而成,名《析津志辑佚》,1983 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可窥其梗概。

  第七节诗文集《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元文类》70 卷,本名《国朝文类》,苏天爵编。本书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总集,编者生平事迹可参见《元朝名臣事略》条。苏天爵以20 年的努力,“搜摭国初至今(元顺帝即位之初——引者)名人所作,若歌诗、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凡得若干首,为七十卷”。其编选与取舍的原则如下:“然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致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全书共收诗、文八百余篇(其中大半为文),按文体分作43 类。时人陈旅评论说,“百年文物之英,尽在是矣”①。

  《元文类》对于元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不少元代的重要文献,赖其保存,如史料价值极高的《经世大典》现已不存,但我们从《元文类·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甚至部分“政典”的内容,如“征伐”、“招捕”等即是显例;又如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元明善、宋子贞等的文集今均不存,他们的部分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再如,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的行状,也仅见于此书。第二,是书收有当时著名文人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而现存姚燧《牧庵集》的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的妄改,使人感到不知所云,现赖此书得以恢复其部分原貌,故《元文类》又有校勘的价值。

  本书版本通常以《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大字本为佳而易得。

  《天下同文集》前甲集50 卷(缺7 卷,实存43 卷),周南瑞编。南瑞字敬修,安成人,乡贡进士,《元史》无传,此书编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所收诗文限于元代前期,内容不如《国朝文类》丰富,但其中有些诗文亦为他书所无,如黄文仲《大都赋》,有助于了解元代政治中心大都的情况;赵壁的《大藏新增至元法宝记》,有助于了解元代佛教的情况。本书有《雪堂丛刻》本。

  《元诗选》清顾嗣立(1665—1722)编。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博学工诗,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一生博览群书,著述繁富。全书分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又按天干分为十集,惟癸集为全书附后之总编,因此初、二、三集均无癸集。本书为规模最大的一部元诗总集,但仍属选编而非全集性质。编者当时通过各种途径据以采择的元人专集几近四百家,如今不少诗集已经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其部分。

  本书有顾氏秀野草堂刊本,1987 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已出初集、二集、① 以上均见陈旅《国朝文类序》。

  三集共6 册)。

  《遗山文集》、《湛然居士文集》、《陵川集》、《许文正公遗书》《遗山文集》40 卷附录1 卷,金元好问(1190—1257)撰。作者字裕之,号遗山,祖系出自拓跋魏,太原秀容(今山西析州市)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构野史亭,以著述存史自任,元末修《金史》多采之①。元好问于金末在学术上名重一时。本书凡诗14 卷,文26 卷,其中记序、碑铭志碣甚多,保存了金末元初人物和事件的丰富资料。通常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湛然居士文集》14 卷,耶律楚材撰。本书是别人据楚材作品而汇编成集,最早编成于公元1233 年,共9 卷;系当时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录,这9卷就是现在本书的前9 卷,写于公元1233 年以前。后来又有人补辑了公元1233—1236 年的作品,是为本书的后5 卷②。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则谓:“《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中书都事宗仲亨辑。”

  全书以诗为主,也有一些序、疏等文章,反映了作者的部分经历、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是书为治元史者研究耶律楚材的思想和十三世纪初我国北方和西北史地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例如,向达在其校注《西游录·前言》中指出耶律楚材自西域东归,“并不如旧史所说扈驾归和林,而是另走天山北面长春西行的那条路。由阿里马北行过阴山至不剌城,由不剌城而东经轮台、北庭、高昌,出伊州,出大漠,以至肃州”。向先生在作出这一结论时,即参考了《湛然居士文集》卷八《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辨邪论序》、卷十三《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及卷三《过夏国新安县》诸篇。谢方在其点校《湛然居士文集·前言》中,也指出了“文集中还保存了不少不见于”正史的重要史料。如关于窝阔台的医官郑景贤的事迹,就是一例。本书中耶律楚材的西域诗,是作者亲至其地身历其境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域地区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