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991天前 | 44888 次浏览 | 分享到:

  藏学家和蒙古学家舒伯特(J,Schubert)于1950 年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教,1959 年继任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蒙古文化史。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到蒙古进行了一系列学术考察,其中一项是专门寻找成吉思汗墓地,虽未达到目的,但写成了一部对蒙古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的考察报告《不儿罕山之旅》(1963)。根据考察的收获,他还写了好几篇研究的论文:《乌德犍山的观念与位置》(《乌拉尔—阿尔泰年刊》,35,1964),《古代蒙古史上的历史性场所考》(关于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曲雕阿兰的考证,载《东方学报》(华沙),30,1966),《不儿罕山即肯特山考》(《民族学博物馆年刊》29,1973)等。莱比锡大学另一位研究蒙元史的学者陶贝(M.Taube),著有《丹津札巴的<心箍注释>》(1957),《<蒙古秘史>的一种不熟悉版本》(1974),以及《秘史》的新译注本(1989)。

  拉契涅夫斯基的学生维茨(H.P.Vietze)主要从事蒙古及阿尔泰系语言研究,编过一部《蒙古秘史逆序词典》(1969);海德(D.Heyde)除与其师合编《元代史学术语词典》外,还著有《元朝重新推行科举考试的斗争》(1972),《中国科举取仕原则与蒙古游牧征服者》(1968)等;巴尔克曼(U.B.Barkmann)研究从古代至清代的蒙古史。他们都是现在柏林洪堡大学的蒙元史研究骨干。

  德国学者对元代汉文史料的研究值得注意。有一组学者致力于《蒙鞑备录》与《黑勒事略》的译注。这工作由海尼士开始,其学生等继续进行,直到1980 年才出版了P.Olbricht 和E.Pins 的德文译注本,译、注均称上乘(罗意果著文评介,载《华裔学报》,35,1981—1980)。Olbrcht 曾撰有《元代的驿传》(1950 年哥廷根大学博士论文,1954 年出版)等文。《元史》第二、三卷(太宗、定宗、宪宗本纪)由Aramowski 译成德文,于1976、1979 年先后刊载于《中亚研究》(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上,其注释偏重于历史。回鹘历史语言研究专家冯加班(A.VonGabain)所著《850—1250 年的和州回鹘王国》(1961)和《9—14 世纪和州回鹘王国的生活》(1973),利用大量回鹘文文书,是目前有关元代畏兀儿史研究的最佳著作,很有参考价值。

  英国本世纪初,英国杰出伊朗学家布朗(E.G.Browne,1862—1926)计划刊行《史集》全书。1908 年,他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上发表《关于拉施都丁<史集>全刊本的建议》,详细分析了全书内容,对原书目录进行调整,仍按其顺序重新划分卷、编、章,提出了一份新的目录设计(参见本书“史料”篇)。其刊行计划没有实现,但所设计分卷方法比较合理,为后来刊行和翻译《史集》的学者所采用。布朗的代表性著作是四卷本巨著《波斯文学史》,其第三卷《蒙古统治时代的波斯文学史》(1920),对了解这个时期的波斯文史籍极为有用。

  东方学者穆勒(A.C.Moule,1873—1957)以研究中国的基督教和《马可波罗行记》闻名。他出生于杭州,父为教士,剑桥大学毕业后再到中国任传教士(1889—1908),回国后仍任教职,后为剑桥大学中国语文和历史教授。从1914 年起,相继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通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元代基督教(聂思脱里教、罗马天主教)历史文献、遗迹以及马可波罗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关于元代杭州(行在)的研究。其名著《1550 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出版于1930 年,考述唐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衰,四分之三为元代东西方文献的研究。1938 年,出版了他和伯希和合作完成的《马可波罗寰宇记》拉丁文汇校本和最完善的英译本。

  著名伊朗学家米诺尔斯基(V.Minorsky)的代表性著作是中世纪波斯文地理名著《世界境域志》的英译本和丰赡的注释(1937 年初版,1970 年经博思活斯编订再版)。原书虽然是十世纪的作品,而米氏注释涉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对研究中亚古代诸部落及历史地理极为有用。米氏还发表过一些研究蒙元时期史的论文,如《高加索研究:阿兰都城麦怯思和蒙古的远征》(《东方与非洲研究学校学报》14,1952),《木克里库尔德斯坦的蒙古地名》(同上,1957)等。汉学家威莱(A.Waley)出版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英文译注本(1931),远胜于布莱茨奈德的旧译;他还撰有《元朝秘史札记》(12 个段落或名称的考释,《东方与非洲研究学校学报》,1960),《蒙古秘史及其他片段》(同上,1963。《秘史》汉文音写本部分段落及有关资料的英译和解释)等。

  在蒙元史研究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波义耳(J.A.Boyle)。1947 年,他通过了由米诺尔斯基指导的研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的学位论文,1958 年完成并出版了这部重要波斯文史籍的英文译注本(2 卷本)。他虽不懂汉文,但能充分利用欧洲东方学家的元史研究成果,作出详细、丰赡的注释。《世界征服者史》只写到蒙哥时代为止,波义耳认为,拉施都丁《史集》的第二卷记述窝阔台至元成宗时代历史,内容正可补前书之未备,于是接着将《史集》的这一部分先译成英文,题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1971 年出版。不过他没有利用此时已可得到的最早、最好的伊斯坦布尔抄本,却用了布洛晒刊本为底本,虽然他也知道这是一大缺憾,并尽量参照维尔霍夫斯基俄译本补进了一些布氏刊本脱漏段落以图补救,但仍不免受到批评。此译本的注释和前书一样吸收了大量前人(特别是伯希和的)研究成果,但比较简单。此外,从五十年代以来,波义耳还发表了三十多篇蒙元史研究论文,其中重要者有《克烈部的夏、冬营地》、《窝阔台合罕的四季行宫》、《海屯行记译注》等等,1977 年汇编为论文集《蒙古世界帝国》。波氏还是《剑桥伊朗史》第五卷《塞尔柱朗和蒙古伊利汗史》的主编。波氏从1950 年起到1978 年去世,一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1963 年“英国蒙古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