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32天前 | 84170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江泾大捷后,世宗命将张经逮解进京,这年十月,将张经斩首。与此同时,世宗以赵文华督察军务,赐铸关防。赵文华自此“出总督上,益恣行无忌”①。张经死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得赵文华荐引,巡抚浙江,又晋为总督,以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十六年,胡宗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① 谈迁:《国榷》卷六一,嘉靖三十三年十月辛巳。

  ② 谈迁:《国榷》卷六一,嘉靖三十三年十月辛巳。

  ③ 《明史》卷三○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④ 《明史》卷三○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⑤ 《明史》卷二○五《张经传》。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① 《明史》卷三○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宪虽然诱杀了海盗徐海、汪直等人,沿海屡获胜利,但“新倭复大至”②,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嘉靖三十八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狼筅、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戚继光招募的这支军队就成为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开赴抗倭战场。由于这支队伍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掠浙东桃渚、圻头。戚继光率部急趋宁海,扼桃渚,在龙山大败倭寇。倭寇逃遁,乘虚袭击台州,戚继光回军与战,也大获全胜。戚继光先后九战九捷,俘馘一千余。此后,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成为倭患的中心,福建明军连连告急。戚继光被调入闽,在横屿、福清、兴化等地又获全胜,班师回浙。戚继光还浙后,又有大批新倭来福建。福建倭患再起,明廷急调俞大猷往剿,任命俞大猷为镇守福建总兵官,以戚继光为副,领兵剿倭。次年四月,戚继光至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戚继光所率戚家军首先登上敌垒,刘、俞部相继突入,斩首二千二百,戚继光以军功升都督同知,世袭千户,并代俞大猷为总兵官。次年春,戚继光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等地,斩获颇多,余倭掠渔舟出海去。福建倭患至此亦被平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广东总兵俞大猷在提督两广兼理巡抚吴桂芳的支持下,与其他将领先后击败倭寇于海丰等地,广东倭患也得到解除。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犯台州等地起,“七八岁间,所破城十余,..官军吏民战及俘死者不下数十万”①。为了御倭,明朝几乎帑藏空虚,不得不在江南实行加派,全国各地精兵良将也被调往东南沿海,因此有人指出:“由于倭寇的侵扰,明朝东南沿海富庶之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农工商业生产,都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②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① 王世贞:《倭志》。

  ② 郝毓楠:《明代倭变端委考》,《中国史研究》1981 年第4 期。

  第四节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明朝初期,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为密切。太祖在位时,琉球、暹罗、占城、爪哇诸国先后遣使入贡。成祖即位,多次遣使到各国招徕,宦官郑和几次出使,尤为一时盛举。

  郑和下西洋“西洋”在明代是指婆罗洲(今文莱)以西地区,以东称东洋。郑和出使所经地区多是东南亚各国。永乐年间,对外交往有所高涨。成祖即位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持明朝在这些地区的地位,宣扬国威,不断遣使四出,这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使者,郑和是其中的佼佼者。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官,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俗称“三保太监”。郑和出身穆斯林世家,又信佛教,东南亚各国人民多信佛教,穆斯林也很多。而且郑和通晓诸国文化习俗,又知兵习战,能武能文,自是恰当人选。郑和出使这些地区,特别有利于发展与这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奉命出使。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经福建五虎门出海,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经南海入西洋,途经爪哇、暹罗、苏门答剌、阿鲁、旧港、满剌加,经锡兰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回航。永乐九年九月返回南京。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六十二艘,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永乐五年、七年郑和又两次出使,他积累了更丰富的航海经验。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郑和受命远航阿拉伯和东非一带,作第四次远航。次年冬出发,到永乐十三年七月返回,历时一年八个月左右。这次出使到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今属伊朗),接着又到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剌撒、阿丹(亚丁),又到了红海东岸的圣地天方(麦加)。同时,郑和使团还沿非洲东海岸南下,依次到了木骨都束、卜剌哇(今属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接着,郑和在永乐十五年冬至永乐十七年七月、永乐十九年冬至二十年八月,又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出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