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来源: | 作者:叶永烈 | 发布时间: 1006天前 | 30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孔荷宠向蒋介石当面献上那草图。    

    蒋介石正为空军找不到中共“心脏”而骂他们草包,得到此图,乃是意外的收获。    

    于是,国民党空军紧急出动,接连三天对沙洲坝狂轰滥炸。    

    这次空中突袭,本来是可以取得“辉煌战果”的,因为红军的那些防空壕、防空洞,怎经得起重磅炸弹的猛烈气浪?只是国民党空军太不中用,炸来炸去,竟然只把那新建的中央大礼堂炸去一角,此外无一命中目标。    

    经过这番狂轰滥炸,中央苏区党政军机关不得不第三次搬迁。这一回,由沙洲坝迁往瑞金城西十九公里的云石山。至于那个孔荷宠,解放后被捕,饮弹而毙。    

    



第五部分:艰难岁月张闻天跟毛泽东在大樟树下倾心而谈


    云石山是座小山,高不足百米。小山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丛中。沿着石阶而上,如登高楼,两三分钟便可到山顶。顶部平坦,建着一座青瓦黄墙古寺。寺门口有一对联:“云山日永常如昼,古寺林深不老春。”取这对联开头四字。横匾上写着“云山古寺”。这座云山古寺,建于一八五七年,占地三百多平方米。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中央政府各部机关,分别驻扎在云石山下的村庄里,以求交通方便。这山顶古寺,分配给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总理”张闻天居住。当毛泽东和贺子珍带着小毛迁进云山古寺时,张闻天正在“闽赣省”巡视。古寺里,正住着一位法号为“乐能”的和尚和两个小和尚。考虑到毛泽东的安全,警卫人员要和尚搬走。毛泽东知道了,连忙制止道:“他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岂有反客为主之理?”于是,他留下了和尚们同住。    

    毛泽东搬进了左厢房,和尚们住在右厢房,彼此相安而居。中堂为会议室,有一对联:“云拥如来此地无殊天竺地,石磨直性几人直步卖花人。”开头两字合起来即“云石”。    

    毛泽东跟“乐能”和尚聊天,知道他本名“骆能和”。此寺闻名于方圆数十里,只是山沟沟里农民赤贫,寺里的香火不盛,和尚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见毛泽东这样的“大官”住进寺里,伙食竟跟他们相差无几,不由得感叹万分。    

    古寺幽雅,芳草满院。寺后,有一棵大樟树,树粗叶茂,树下有两只青石圆凳。毛泽东常坐在青石凳上读书。有时,贺子珍带着三岁的小毛跟他在树下对坐。    

    八月下旬,张闻天结束了在闽赣省的巡视工作,搬入云山古寺,独自住在侧屋。空闲时,那大樟树下的两只青石圆凳,成了毛泽东和张闻天对坐之处。这样极其偶然的机会,使毛泽东和张闻天朝夕相处,彼此间的坚冰消融,日益亲近起来。    

    毛泽东和张闻天,一个出自山沟沟,一个曾留日、留美、留苏,阅历、文化结构多有不同,虽说一个是政府主席,一个是“总理”,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尤其是张闻天作为王明、博古的“坚定的战友”,曾几度批判过毛泽东,批判过“罗明路线”,批判过邓、毛、谢、古,何况让他当“总理”,就是为了从毛泽东手中夺得政府实权。两人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此时却奇妙地走在一条道上。    

    那是张闻天向毛泽东靠拢。    

    最初,他俩只是谈政府工作。渐渐地,谈起了两人都喜爱的文学。毛泽东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张闻天则在二十四岁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旅途》:    

    四周围静悄悄的,和风吹在街道两旁列树的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叹息。这时正是下午二点钟光景,天气非常和暖,淡蓝的天空中航着朱红的太阳,远在北方的山顶上,我们可以看见几片白云,懒懒躺着……张闻天:《旅途》,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版。    

    《旅途》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是与叶圣陶、冰心、王统照、落华生、老舍、顾一樵的小说并列的。    

    张闻天跟毛泽东谈论文学,话就多了。谈着,谈着,这位平素沉默寡言的张闻天,终于向毛泽东倾诉了内心的苦闷,倾诉了对博古的不满。张闻天跟博古,原是“铁哥们”。可是,他继王稼祥之后,跟博古之间也产生裂痕,这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张闻天本人是这样叙述的:会议上,我同博古同志的公开冲突,是在关于广昌战斗的一次讨论。我批评广昌战斗同敌人死拼,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对的。他批评我,说这是普列汉诺夫反对一九○五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思想。我当时批驳了他的这种污蔑,坚持了我的意见,结果大家不欢而散。其他到会同志,没有一个表示意见。从此时起,我同博古的矛盾加深了,他有一次似乎是传达李德的意见,说:“这里的事情还是依靠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意思似乎说,我们内部不应该闹摩擦。当时,我没有重视这句话,现在想起来,倒是很有意思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