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86天前 | 825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岭北兵患消除之后,汤斌念父病亟忧虑成疾,特请假归省。督抚挽留无③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④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①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③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④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⑤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效,为其惋惜。按清朝惯例,外官因事因病请假离任,等于断送了升官的前途,因为没有特荐,一般难以再次起用。这时督抚“欲令权宜,以终养请”,即谎报以独子身份离任奉养年老亲人,以终天年。汤斌因有十六岁的异母弟,不同意此议说:“奈何以此欺吾君也?且谓无兄弟而归,吾父必不乐。”①于是,以病具呈乞归,三院皆不同意。汤斌遂再次具文称:“某母赵氏壬午殉难最惨,已负终天之恨。前赴任时便道归省,某父抱病。马首南驰,方寸已乱,留之终无益于地方。且老父闻某病,病必剧。是某贻误严疆不可为臣,病贻亲忧,不可为子也。”②情词恳切。于是,获准以病离职归家养亲,时年三十三岁。从此,他二十年间无闻于宦海。

  ①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② 《汤潜庵先生斌传》。

  第二节精通理学的“博学鸿儒”

  汤斌归里之后,精心侍奉老父,孝敬继母,顺承颜色,周到备至。康熙三年(1664)四月,父病逝。五年七月服丧期满,九月便慕名前往河南辉县苏门山拜谒知名学者孙奇逢。孙奇逢,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清初,因乡园被圈占而移居河南。他屡征不起,隐居讲学夏峰,人称他为“夏峰先生”。他是调停于程朱、陆王,即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之间的哲学家、思想家。汤斌执弟子礼从其学习,时年四十岁。第二年学成回乡。康熙八年(1669)与同道立志学会,建绘川书院。宣称“所讲以身心性命纲常伦理为主,其书以四书、五经、孝经、小学、濂、洛、关、闽、金溪、河东、姚江诸大儒语录及通鉴纲目、大学衍义等书为主。”①这是熔程朱、陆王之学于一炉的理学,而以程朱学派主张为主。但他不屑于程朱学派的“相尚以伪”②,认为“人事外岂复有天下,不尽人事便是违天”③,主张尽人事。即所谓“居敬穷理,躬行实践”④,忠于职守,言行一致。于是徒众日多,声名远布。

  康熙十七年二月,开博学鸿儒科,左都御史魏象枢以“学有渊源,躬行实践”,副都御史金鋐以“文词淹雅,品行端醇”⑤,一致推荐汤斌。汤斌应召,单车就道,进京赴试。“至则僦僧舍以居。生平故旧之在显要者绝不相闻。”次年,试为一等第十八名,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纂《明史》。从此受康熙帝宠遇而不断升迁。二十年二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六月,充浙江乡试正考官,寻转翰林院侍读。二十一年六月,命为《明史》总裁官。二十二年,命直讲筵,纂修太宗文皇帝与世祖章皇帝圣训。这时他益加自励,“每日昃辄正襟端坐,潜思经义。比入讲,敷陈详切,务以诚意动上听”⑥。不久,迁左春坊左庶子。二十三年二月,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大清会典》副总裁。

  ① 《汤文正公全集》,《志学会约》。

  ② 《汤文正公全集》卷2《答陆稼书书》。

  ③ 《汤文正公全集》卷2《语录》。

  ④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⑤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⑥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第三节廉洁奉公的江宁巡抚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江宁巡抚出缺。六月下旬,康熙帝于北巡途中听扈从学士以九卿所会推员缺请旨时,沉思良久之后,亲自提名说:“朕观学士汤斌质朴耿直,与尔等同衙门,尔等以为何如?”有说“质直能事”者,有说“人品优长,平昔寡交”者。康熙帝说:“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视汉官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如崔蔚林之好事,居乡不善,此可云道学乎?朕观汤斌颇有实行。”并感慨地说:“精通道学自古为难!”提倡道学的康熙帝看到,在道学家争相竞伪之中,汤斌毕竟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说:“朕闻汤斌曾与河南姓孙之人相与讲明,如此尚于道学相近。且汤斌前典试浙江,操守甚善,著补授江宁巡抚。”①九月,汤斌赴任前陛辞。康熙帝说:“朕以尔久侍讲筵,老成端谨,江苏为东南重地,故特简用。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尔当加意化导。移风易俗非旦夕之事,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当有成效。钱粮历年不清亦须留意。尔在内阁曾看章疏,在外督抚凡钱谷刑名大事多有舛错,致令驳察。尔到地方尤当留意。近日江南吏治稍稍就理,尔能洁己率属,自然改观。”在受命之际,汤斌心中非常清楚,这些都是江南向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特为请示说:“地方之事,臣未受任,何敢妄奏。据平日所闻,江苏赋额繁重,历年不能全完,新粮旧欠一时并征,官民交困。不知作何区处为善?”康熙帝说:“赋额久定,但当清厘耳。”①特赐汤斌白金五百两、表里十端、鞍马一匹。汤斌临行前遵旨入见,康熙帝撤御馔赐之,又赐御书三轴,并说:“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②当时,康熙帝即将启程南巡,汤斌遂急速赴任。到任未几日,康熙帝便抵达长江岸边。汤斌同众官至江北迎驾,随至苏州后,康熙帝谕汤斌等说:“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大略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众,力田者寡。遂致家鲜盖藏,人情浇薄。为政者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家给人足,可挽颓风。渐摩既久,自有熙皞景象。”③第二天,康熙观览苏州惠山,又传谕汤斌说:巡行所需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恐地方有不肖官员借端妄派,以致扰害穷民,尔其加意严察。如有此等,即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其沿途供役纤夫及闻朕巡行至此远来聚观百姓,恐离家已遥,不能自归,尔逐一详察,多方区画,令其还家。尔巡抚率布政使即从此回,料理此等事,不必前送。”汤斌回奏说:“此番皇上巡行,所过地方钱粮尽行蠲免,凡需用诸物并不派取民间,又赏赍沿途穷苦人民,恩恤耆老,百姓莫不欢呼踊跃,引领以望皇上速临。至地方各官,臣已行严禁。”又说,“沿途供役纤夫已给工食。其人民愿睹天颜,从远方来者,亦各自备资给,无烦圣虑。皇上巡幸江南等处,实千载奇逢,臣愿送驾渡江始回,令布政使章钦文先还。”他一再恳奏,康熙帝方允其请。康熙帝又说:“苏州乡官汪琬原系翰林,为人厚重,学问优通,且居乡安静,不预外事,因此特赐御笔手卷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