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981天前 | 37055 次浏览 | 分享到:

  参加生产劳动的这个志愿如能确定,那末,具体选择种菜、理发、做饭或其他,就 好说了。不管你干哪一行,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成就。谁要是轻视任何一种 劳动,那至少证明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对于这种庸人,你又何必说什么呢!

  俗语说:“行行出状元。”你果真努力,将来也许会成了状元。不过,所谓状元本 来是专指进士的第一名,它是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的特殊名称。如今人们借用状元来称呼 各行各业有显著成就的人,其实并不很恰当。对于这些有显著成就的杰出人物,我以为 应该称他们为“圣人”。按《书经》《洪范》篇载:“恭作肃,从作又,明作哲,聪作 谋,睿作圣。”宋代蔡沉注云:“睿者通乎微也,圣者无不通也。”可见彻底精通一门 知识的人,都应该称为圣人。各行各业既然都有精通业务、成就显著的人物,因此说 “行行出圣人”也无不可。

  先以种菜为例。要种好一片菜园子,可真不容易啊!老菜农都有一整套内容丰富的 技术知识。最有经验的种菜的老把势,无疑地可以称为圣人。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古 老的历史上,孔子总算是被公认为最博学的圣人了;但是,孔子对于种菜的老农民却非 常尊重,他说过“吾不如老圃”这样谦逊的话,你以为是偶然的吗?绝对不是。历来因 为种菜而成名的人很不少。比如,宋代有一位苏云卿,就是种菜的高手。据《宋史》 《苏云卿传》载:“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 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 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值。”

  当时张浚当宰相,派人去请他出任重要的官职,苏云卿坚决推辞不干。其实象他这 样的人,各个时代都有不少。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之下,种菜是不可或缺的生产事业 之一,当一个种菜的好手,比古代逃避现实的隐士更要高尚得多了。

  再以理发为例。这个行业也有很长久的历史。虽然古人理发没有象现在这么多的样 式和复杂的操作技术,一般人都能自理。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中说:“小文具匣以 紫檀为之,内藏小裁刀、锥子、穵耳、挑牙、消息,修指甲刀、剉指剔指刀、发剔、镊 子等件,旅途利用,似不可少。”这就证明当时一般旅客要理发、修面等等,自己都能 做。但是,古时候也有专门替别人理发的工匠。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中有这样的记 载:“京下忽阙见钱,市间颇皇皇。忽一日,秦会之呼一镊工栉发,以五千当二钱犒之。 谕云:此钱数日间有旨不使,早用之。镊工亲得钧旨,遂与外人言之。不三日间,京下 见钱顿出。”

  这个例子中说的秦会之,便是遗臭万年的卖国贼秦桧,他当时如何祸国殃民,自不 必说。我们引用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宋代不但已经有了专门理发的工匠,而且有的 理发匠手艺很高,所以秦桧一次就赏了他五千当二钱。至于从前理发业供奉黄帝轩辕氏 为祖师,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张华《博物志》说:“轩辕作镜、镊、剃刀。”有了这一 条做根据,当然也可以说理发是由远古圣人创始的了。

  如果再说做饭,那末,传说中的庖牺氏就是以庖厨而得名的。司马贞在《补史记》 《三皇本纪》中写道:“太皞庖羲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还有,古代另 一个大圣人伊尹,也是由厨师出身,后来当了商汤的宰相,这在《史记》《商本纪》中 同样记载得很清楚,恕我不再征引。

  总之,无论哪一个行业,都会有精通业务技术知识的圣人出现。古代尚且如此,何 况我们这个时代呢?今天的中学毕业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很多,只要自己努力,毫无 疑问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即便继续升学,将来也干不成什么大事!


  燕山夜话(五集)  一块瓦片

  偶然同编辑同志谈定了这个题目。这意思是说,我写的文章可能比抛砖引玉的砖头 还不如,只能算是一块很平常的瓦片。

  对于一块瓦片,谁会重视它呢?然而,仔细想想,问题却也不少。

  我们的祖先老早就会烧瓦片。相传三国时代西蜀的大学者谯周所撰的《古史考》说: “夏世昆吾氏作屋瓦。”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桀作瓦。”看来古代学者对于瓦 片的起源,只上溯到夏代为止。可惜他们当时不懂得考古发掘,这也没有办法。但是, 我们的祖先却很重视瓦片,把它大书特书,传之千古。后来瓦片太多了,人们慢慢地熟 视无睹,也是很自然的。

  为了在无数的瓦片中能够知所区别,历来造瓦的匠人,往往独出心裁,运用各种材 料,制成各种花样,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走进北京的故宫,到处看见的琉璃瓦,就是屋瓦的高级品种之一。宋代王子韶的 《鸡跖集》说:“琉璃瓦一名缥瓦。”这种屋瓦在宋代以前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唐代 诗人皮日休《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的诗中写道:“竹根乍烧玉节快,酒面新 泼金膏寒。全吴缥瓦十万户,惟君与我如袁安。”当时盖琉璃瓦的房屋,居然动辄有十 万户之多,这样豪华的建筑与皮日休、鲁望的卧雪生涯相对照,恰恰反映了唐代封建社 会的阶级对立。而皮日休这一派诗人大胆地揭露了唐代封建制度的黑暗面,这正是他们 进步性的表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