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于两派之上,保持不偏不倚,严格地、客观地重视争论双方的实际缺陷,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方能做到。我们不能断言屠格涅夫完全属于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但他确实把两派陷入误区的纷争写成了这部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作者理解民主主义者要与贵族分裂的历史必然,但他反对对“父辈”文化遗产持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父辈有他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弱点和历史性局限,但他有对美的敏感,有对待生活中哀乐的细腻感情,能觉察人在没有幸福时的痛苦,他爱诗、爱艺术、爱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尼古拉·基尔萨诺夫就是一个富有诗感的人,他喜欢“让他悲喜交加的孤独思绪自由翩跹”,他,“老浪漫主义者”,在花园里,在夜晚,当满天星斗闪烁着的时候来点儿幻想,“他走了好久好久,直到累得走不动了,可他那飘若游丝、穷不见尽的愁思在他心中激荡不散。”至于帕维尔·基尔萨诺夫,“他生来就不是浪漫主义者,他那铁一样坚冰一样冷的带点儿法国厌世主义的心是不善幻想的”,但就是这个帕维尔·基尔萨诺夫,也有其人性内涵,他遇上了“生命的神秘力量”,成了他自己的爱的激情的牺牲品,从而不得不沉沦于“可怕的空虚”,失落于“无目的的生活”,他“孑然一身,渐入黄昏之境,亦即惋惜如同希望、希望似同惋惜、老之将至、青春不再的岁月”。
另一方面,作者赞赏“子辈”即虚无主义者的刚毅,反封建的锐气,却并不赞赏子辈对美的冷漠,对文学艺术的观点,尤其对待浪漫主义激情、对待人的内心感情方面的态度。
为历史所需的巴扎罗夫的否定一旦进入人的感情领域,它就变得虚而不实,从而也导致了巴扎罗夫的自我矛盾。按书中所说,巴扎罗夫“非常喜欢女性,喜欢女性美”,但“他把骑士式感情当作一种残疾,一种病症”,他在女性身上首先看重的是“窈窕的身段”,与她们交往中想的是“愉悦”。可是巴扎罗夫破坏了自己的理论,真心实意爱上安娜·奥金左娃了,他发现自己身上就有为他原先所敌视的、与虚无主义者观点相悖的浪漫主义,而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在和安娜·奥金左娃谈话的时候,他用较之以前更为冷淡和轻蔑的态度对待一切浪漫倾向,可当他独自一人时,一想起自己就有这种浪漫倾向不由脑火。”巴扎罗夫把否定推到极限时,他的行为和感情反过来破坏了他的虚无主义,与旧的社会制度搏斗必不可少并行之有效的否定,结果与人的感情和秉性不能适应。当此情况下巴扎罗夫的“浪漫主义”个性开始显示了正面的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再屈从他的虚无主义了。
但是,他那虚无主义却又企图制止、支配他的感情流向,于是两者的矛盾斗争导致了巴扎罗夫的个人悲剧。书中说道:“他本可以轻易地平息血液的骚动,但他体内孕育着某种新的东西,对此他从未允许存在过并曾有意地把它克制过,他的自傲曾坚决反对过。”他用尽一切力量来压制自身的天性;结果如何呢?情场失败后他戏剧性地承受着单恋的痛苦和委屈,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心灵的欢愉和工作的情绪。“工作的狂热劲儿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苦苦的寂寞感,心绪不宁,他一举一动都显得那样疲惫,甚至他行走时也不再是迈着那种坚实的、勇往直前的步子。”巴扎罗夫说他自己在糟蹋自己并非出之偶然,因为他曾嘲笑过帕维尔·基尔萨诺夫,曾嘲笑过他的爱情悲剧,然而他现在轮到自己感受爱情悲剧带来的伤痛。
巴扎罗夫的心灵危机也表现在哲学的和社会的悲观主义中。他和阿尔卡季躺在干草垛旁出声想道:“我所占有的这一小块地方比起广大空间来是如此地狭小,而那广大空间里没有我,也与我无关;我得以度过的这个时段在永恒面前是如此地渺小,而我到不了永恒,永恒中没有我……可就在这题原子中,在这数学的一个点上,血液却在循环,脑子却在工作,有所希冀……”人与自然不是相悖的对立关系,但在巴扎罗夫看来却是两种绝然相反的力量。他在确认人的精神力量的同时,不得不为自己依附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而哀伤。巴扎罗夫从哲学上的悲观主义,从他与自然界的心理隔阂,滋生出他对后代人命运的冷漠。“举个例,”巴扎罗夫对阿尔卡季说,“今天你走过村长菲利浦家他那白白的、漂亮小屋的时候说,如果俄罗斯最后一个农民也能住上这样的小屋,那时俄罗斯就达到完善的地步了,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促使它实现……但我憎恨诸如菲利浦或西多尔这样的最后一个农民。干吗我要为他们拼死卖力,他连谢也不说一声?……即使对我说声谢,又值得了多少?他住上了白白的漂亮小屋,我则将老朽入木,往后又怎样呢?”不过,在小说《父与子》中,个人主义者与大自然隔阂而产
生的悲观,由屠格涅夫缝补了,承作者之力,在大自然面前的人的失落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弥合。巴扎罗夫过早地夭折,死于即将发生大变革的社会的门槛上,屠格涅夫在小说结尾处描写了荒芜的乡村公墓,巴扎罗夫年迈父母无法消解的痛苦之后,接着以强劲的抒情表示了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坚定信念:“难道他们(指年迈的父母——译者)的祈祷、他们洒下的泪水是没有结果的吗?难道爱,神圣的、真挚的爱并非万能?哦,不!掩埋在墓中的不管是颗多么热烈的、有罪的、抗争的心,墓上的鲜花依然用它纯洁无邪的眼睛向我们悠闲地张望,它们不只是向我们述说‘冷漠’的大自然有它伟大的安宁,它们还谈及永远的和解和那无穷尽的生命……”自然生命有其多样性和无穷性,这是永恒的规律,屠格涅夫以此作为活泼、乐观的结尾,让悲剧得到升华。在这里,由不可避免的矛盾引起的悲剧,因认识到世界是个辩证地发展着的过程,因触摸到强劲的、饱满的自然生命整体及它内部的和谐性,从而得到了化解。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