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念一念大家所提的关于《写作问题》的十个问题。
1.怎样确定文章的题目?确定题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3.怎样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取舍材料?
4.怎样使文章的结构谨严而不松散?
5.怎样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条有理地写清楚而又简明扼要?
6.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而不平板?
7.在一篇文章中要列举许多事实时怎样避免记流水帐的毛病?
8.怎样把文章写得简短?
9.怎样修改自己的文章?
10.怎样练写作基本功?
这十个问题,如果离开具体的文章,说实话,我一个都答不上来。我想,最好的回答办法是拿出自己的作品来作分析。如果拿别人的作品,他是怎么构思的,怎么取材的,取的是什么,舍的是什么,我都不清楚,不好讲,所以我就拿了我自己的作品。这并不是说我的作品好,而是说作品为什么写成那个样子我自己清楚。
这十个问题,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第一个到第九个问题,第二部分讲第十个问题。
前面说过,我讲的时候要拿自己的作品来讲。现在就先讲我是怎样写《咱们的五个孩子》的。关于这五个孤儿的事情,《北京晚报》一月八日有过报道,题目是《他们虽然失去了父母》。《人民日报》一月十一日也有过报道,题目是《孤儿不孤》。当我接受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给我的任务以后,心里有三种顾虑:首先,报告文学要写新的东西,如果人家都已经报道过了,你再来重说一遍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而且那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好;其次,我感到“孤儿不孤”在我们中国新社会里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似乎不必重复地报道,因为在我的周围就有好几个孤儿都是在党和政府的照顾下上学就业的;第三,这样多的宣传,这样多的关怀,像春雨似地洒到孩子们身上,会不会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特殊,有了飘飘然的感觉。我心里是有这些顾虑的,但是结果我还是去采访了。采访,写报告文学,在我还是头一次。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我就把我的这些想法写出来,作为文章的开头。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先到街道办事处看那位田迈琴同志。后来又到了孤儿的家里,看了田大婶,就是那位街道积极分子田淑英。第二次,是去看看孩子们所在的几个学校,跟每个老师谈了一些话。
又看了服务站的那位陈玉珍同志。先看什么人,后看什么人,我并没有按着看的次序来写。
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不只是说明“孤儿不孤”,不只是觉得一个孤儿在中国做到不孤,有吃的有穿的就完了。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在我们中国,有些孩子尽管失去了父母,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之下,在周围人们的关怀之下,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在想题目的时候,就觉得不能再用“孤儿不孤”这个题目。有个相声,题目叫《举目皆亲》,也很好,但也不能表达我上述的意思。《咱们的五个孩子》这个题目是从哪儿来的呢?我是怎样抓住这个题目的呢?
那是在我去访问陈玉珍的时候,她称那几个孩子为“咱们的五个孩子”。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非常亲切。“咱们的五个孩子”,就是说他们是咱们大家的五个孩子,咱们不只是照顾他们吃、穿、上学、上班,还要想到怎么样培养他们成为接班人。因此,我就拿这个做了题目。在写的时候,我就把陈玉珍作为第一个对象,头一个从她那儿拜访起。实际上我们第一次去拜访她,她不在服务站里,我把这个事实就省去了。
我们拜访过的人很多。比方说,到办事处去,不但看见了田迈琴同志,还有办事处主任张景星同志。他也同我谈了很多话,也替孩子们做过许多事情。过年的时候,他还去替孩子们包饺子。到田大婶家去的时候,就更热闹啦。要都写,那真要写成一篇很长的流水帐。因为他们家是个大杂院,十四家人家住在一起,家家都替孩子们做过一些事,田大婶也都提到过。同时,田大婶还同我谈到她自己。她也是个孤儿,是她父亲的一个朋友收养了她。有个坏人要她父亲的朋友出卖她,她父亲的朋友很生气,跟那个人打了起来。这些事要都写进去,就会喧宾夺主。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不但去看了老师,还看了校长。校长谈话的范围就更宽了,不但谈到这几个孤儿,还谈到学校里的其他孤儿,不但谈到老师对孤儿的关心,还谈到同学们对孤儿的关心,还谈到他们怎样组织以孤儿为中心的队日活动。这些材料在我的笔记上,已经写了小半本了。此外,我还从办事处拿回来人们给孤儿们写的一些信,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那些信,写得真叫人感动。
写文章的时候,我就想,这么多的材料,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写得不那么拖泥带水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凡是同孤儿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都把它丢掉。要是实在舍不得丢掉,就留下作为副产品,在别的文章里再写。有些即使同孤儿有关系的,也把它总起来说,不把它分开说。就是那位陈玉珍站长,她同我谈的时候,也不只是谈五个孤儿的事,还谈了她自己的事,她站里一些人的事,我就全不写了。连她们所谈的替孤儿做这做那的一些事,我也省略了很多,我着重写的是最后的那一段,就是陈玉珍从孤儿家拿了活回来之后这一段。为什么呢?因为题目是从这一段里拿出来的。陈站长不是从孤儿家拿回了许多活儿吗,她担心大家忙,做不了,所以她说:
“我又拿回这些不算工钱的活儿来,一时做得了吗?等我一回到站,大家果然就问,这是哪家的这许多活儿呀?我一面打开包袱,一面说:‘是咱们的五个孩子的。’大家一听,二话没说,就都忙起来,一个人洗,九个人补,很快地就给做完送去了……”我就着重在这一段。因为我的文章的题目是从陈玉珍的嘴里说出来的。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