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六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2天前 | 47692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参观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到了新建成的鹤地水库。


生长在北方的我,从来没有想到祖国极南端的雷州半岛会是个缺水的地方!主人们笑着向我介绍:雷州地区,平原地带多,森林丛草少,通过这地区的九洲河,河床窄浅,有雨就泛滥成灾,不起灌溉的作用。一九五八年,在党的领导下,雷州十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用了十四个月的工夫,开出一百七十四公里长的青年运河。他们截断了九洲河,建了水库。在运河通过的道上,凸出的地方挖深了,凹下的地方兴修起槽道,引出一股潺潺清澈的河流,来灌溉雷州半岛的二百五十万亩土地。我们站在鹤地水库堤边上,只觉得它微波粼粼,远山围抱,和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的面貌大同小异,有如同胞姐妹。倒是未到水库之先,路上所看到的矗立的高大的槽道,地上望去,好似在江上仰望长江大桥一般,十分雄伟,十分美丽。将来这里桥上走车,桥下行船,这种奇观,是密云水库和十三陵水库所没有的。去到水库的路上,在赤坎地方,经过一座很短的“寸金桥”,但是这座桥的意义却不小,它纪念了一八九八年至一八九九年间,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法帝国主义者的英勇事迹。他们把祖国的一寸土地当作一寸金子那样地护惜,他们据河苦战把法帝国主义者的强占土地,从一百几十里缩小到十几里!我们下了车,读了桥上的碑文,在窄窄的河边,一棵很大的缅甸合欢树下,徘徊瞻仰了许久。


南三联岛之行,也是使人永不忘怀的。这天天气晴和,我们到了码头,那里停着一艘登陆艇——登陆艇船头的栏杆,放下来是跳板,吊上去就是船栏。出去时,迎着清新的海风,归来时,望着朦胧的落日,在来去的航程中,我就没有离开栏杆一步!真的,从离开海滨生活起,好久好久没有在小艇上作过乘风破浪的海行了。


南三联岛本是十个孤岛,解放前这里住着三万多农民和渔民。这些人整年整月地要和潮、沙、风、旱四种自然敌人,作殊死的搏斗。再加上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的罪恶统治,磨死的、逃荒的、已经所余无几了。解放后,党领导了岛上的居民清了土匪,反了恶霸,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饮水、烧柴等等迫切的问题。本来这些岛上的人民,要到湛江一趟,至少要渡过七次海,自从一九五○年开始了联岛的工程以后,人民生活又大大地提高了。他们不但填了海,还种了树,圈出田地,盖起水堤,把这几个小岛,链条般接在一起,建设成一个树木葱茏,庄稼遍地的水林……我们站在船头上,听着这一段神话般的改造自然的奇迹,四十分钟以后,南三联岛就已青葱在望。我们从东调岛湖村湾上岸,已经有辆大车在滩头等着。沿着一条平坦的大道,经过好几个鱼池、盐田、稻田和错落的新盖的民居,直到东头灯塔岛的招待所。这招待所的一排楼房,荫蔽在万木丛中,我们从大路下车,在沙地上走了几里路,正觉得有些炎热,一进入这片木麻黄树的深林,骤然感到凉透心脾,在清鲜的空气中,抬头相顾,真是“人面皆绿”。原来这岛上从一九四九年起,就开始造林,在离海七八步的沙滩上,种上密密的木麻黄树。这里的林带面积长六十华里,宽五至十华里,面积共有十万亩。


这十二年之中木麻黄树已葱郁成林,海水也后退了有一百公尺,就是这座木结构的招待所楼房,也是用木麻黄木建成的。木麻黄树材又硬又苦,蚂蚁不敢吃也啃不动,是最理想的建筑木材。


我们在这楼上听了公社吴书记的极其生动的报告,吃了他们自种的花生、大米,和他们自捕的鱼、自养的鸡。这个从前曾是荒岛上的人民的生活,和我们祖国的每个角落的人民一样,也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了。


最后,我还要谈一谈湛江的码头。法帝国主义者占据湛江大港,就为的是要抢到一个从中国掠得物资的出口,但是他们在这里只修了一个小小的栈桥码头。解放后十几年之中,人民亲手建设起来的崭新的湛江港,它就拥有现代化的起重运输和装卸设备,有宽大码头,各种货物可以直接装上火车。


在这个清碧的海港里,每天进出着几十艘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商轮。在港区,还有一座现代化的海员俱乐部,亲切地接待着来湛江作客的各国海员。我们参观了里面的百货商店、阅览室、餐厅、舞场和各种文娱设备。资本主义国家商船上的海员,在新中国湛江大港逗留时期中,过的是愉快健康的生活,帝国主义统治下的那些黑暗污秽的陈迹,早已一洗无余了。


我们在码头边登上一艘停在那里的名叫“芍药”的商轮。


这只船航行于广州和湛江之间。船长姓马,是一位从海外归来的航海者,和我们纵谈他自己归国前后的海上生活。这一段“海客谈瀛”,以愤懑开始,以自豪结束。这位船长,和我所熟悉的海上工作人员一样,十分豪爽,十分热情。他坚决要留我们在船上吃饭,但是我们知道海员们在岸上的很短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结果只应邀和他们一同照了几张相片,就恋恋地道别了。


这以后,我就匆匆地在一九六一年的除夕,独自飞回祖国的首都。那几天正遇到寒流,下了飞机,朔风凛冽。一路进城,西边是苍黄的田野,和光裸的挺立的树行。回忆湛江飞机场上送行的人群,和衬托着这些人物的青葱的背景,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十几度月圆过去了,如今正是赤霞山上凤凰树开花的季节,湛江的条条大道上,也张开了红罗的幔幕,应该是我践约南行的时候了。我还曾经应许我的“解甲归农”的朋友们,说我要像南飞的燕子,一年一度地回到赤霞山楼檐下的旧巢。但是,春天也罢,秋天也罢,我去得了也罢,去不了也罢,当全国人民,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号召下,万众一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完成这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的时候,我就想到我的湛江朋友们正在这条战线的最前沿,坚韧而乐观地战斗着。让我的湛江回忆,时时鼓舞推动着我,使我在自己的林园里,也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坚韧而乐观的劳动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