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57天前 | 229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台湾,更因为在台湾还有我的亲戚朋友,以及我神交已久的作家们,使得我对于这座离开母体三十年的台湾宝岛,常是念念不忘。我常想我们只相隔盈盈一水,为什么在世界各地侨居的同胞都可以万里迢迢,归来欢聚,而我们却不能享受这种快乐呢?我在北京曾会见过从美国或其他地方回到祖国探亲访友的作家,并从国内的许多文艺刊物上,看到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我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还要出版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里都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台湾的历史事迹和台湾现在的社会情况,使我对于台湾和台湾的作家有更深的向往!是什么人为的阻力,使得我们不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呢?


亲爱的台湾同胞们,台湾和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的潮流是不会倒退的,也从来没有倒退过!顺应潮流,推进潮流,是我们十亿同胞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作家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都用我们的一支笔,满腔的爱国热情,共同来完成这神圣的事业吧!


冰心一九八○年二月十六日春节




“时代文学丛书”自序


这本集子里的小说、散文和诗歌,都是从1979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桔灯》和《冰心选集》里选出来的。


这两本集子以外的旧作,数十年来,几经离乱,大都散失了。


至于1976年以后写的一些散文:《晚晴集》,已交给天津人民出版社,尚未能选出编入。


重新看了这些篇目,半个世纪以来的一桩桩往事,一幕幕情景,过电影般真切地掠过了我的眼前,引起了我的一些怅惘和一些喜悦……香港时代图书公司,要把我的这些零碎的生命中的短小记录,编入“时代文学丛书”,列入当代作者的鸿篇巨着之后,虽然大海不择细流,但我仍是十分惭愧的!一九八○年二月廿九日




呵,团城的珍珠


我是在听过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广播以后,满怀着乐观兴奋心情,登上北海团城的。


这座我所见过的世界上最小的、我最喜爱的城堡,珍珠般地镶嵌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城的中心。西望是远在数十里外连绵围抱的西山,东望是近在眼前亭台掩映的景山,在北海和中南海这两片“海”水上,春冰未泮,“海”面上还笼罩着一层光雾,而今天,在北京人们的脑海中,已经是春水涟漪,春光荡漾了!


中国妇女轻工产品展销会,就是在万众欢腾的时刻,妇女自己的节日之前,在北海团城举办的。


我缓步登上弯曲的层阶,上到城头,在璀璨的阳光和清新空气之中,穿过苍松翠柏,拜访了举办这个展销会的负责人。她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这个展销会是轻工业部、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在团城的一殿、三室、两亭里,展出的虽然是一部分小型产品,但却可以看到我国广大妇女工人在新长征路上,从事轻工业生产的劳动成绩。她还郑重地告诉我:在轻纺工业中,女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而在美术工艺系统,女工人数则占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这是多么庞大而又显示了巨大力量的比例数字!


“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在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轻工业建设是仅次于农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的妇女工人们除了以中国人民的聪明、勇敢之外,还以她们细心、耐性的特长,飞针走线,精雕细刻,制作出种类繁多的轻工业品,来丰富和美化人民的生活,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这个展销会上的每一件轻工产品,都凝聚了姐妹们对自己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一片深情!


因为我今天还要赴另外一个会,只好走马看花地把琳琅满目、万紫千红的产品,匆匆地看了一遍。每一个展览室里的玻璃橱旁,都层层迭迭地站满了笑语纷纭的参观的人们,我在人群外围站了一会深深地领略了这赞叹欣赏的气氛。


我缓步走下团城的层阶。作为一个中国妇女,我感到自豪和喜悦。我望着宛若张开的蚌壳似的中南海和北海,心想,团城多像珍珠啊!那团城上展出的中国女工制作的精巧的产品,不也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吗?




冰心全集第七卷空巢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


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他是我在大学时代的同屋同级生,他学的是历史,我学的是文学。我们很合得来,又都喜欢交朋友,因此我们这个屋子是这座宿舍楼中最热闹的一间。毕业后,我们又都得到了奖学金到美国去留学,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假期里也总要跑到一起去。得了博士学位以后,我们又同时回国,不过他的成绩比我好——带回了一位在美国生长、很能干很漂亮的夫人美博。我是回国以后才和一个那时正当着中学教师的同学华平结了婚。我和老梁又同在一个大学里教课,住处又很近,两位夫人也很合得来,因此,我们两家同年生的儿女,就是两位夫人以自己的名字替彼此的孩子起的。我的女儿叫陈美,他的儿子就叫梁平。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本来已是惊惶失措的美博,就怂恿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匆匆忙忙地连夜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带着儿子走了。华平却很镇静地说,“怕什么?我们到底是中国人,共产党到底比国民党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留了下来,从此,我们和老梁一家就分手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