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40天前 | 21682 次浏览 | 分享到:


那时我的一位表兄刘放园先生,是《北京晨报》的编辑者之一。他的年纪比我大得多,以前他到我们家来,我都以长辈之礼相待,不大敢同他讲话。这时为了找发表宣传文章的地方,我就求了他,他惊奇而又欣然地答应了。此后他不但在《晨报》上发表我们的宣传文字,还鼓励我们多看关于新思潮的文章,多写问题小说。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如《新青年》,《新潮》,《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看了这些书报上大学生们写的东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


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一切稿子都由刘放园先生转交,我和报刊编辑者从来没有会过面。这时我每写完一篇东西,必请我母亲先看,父亲有时也参加点意见。这里应当提到我的父母比较开明,从不阻止我参加学生运动。我的父亲对于抗日救国尤其热心,有时还帮我修改词句。例如在我写的《斯人独憔悴》里,那个爱国青年和他的顽固派父亲的一段对话,就有好几句是我父亲添上的!我们是一边写,一边笑,因为那个老人嘴里的话,都是我所没听过的,我觉得很传神。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因为我的母亲多病,我的父亲又比较相信西医,而母亲对于西医的看病方法,比如说听听胸部背部吧,总感到很不习惯,那时的女西医还很少,我就立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学西医,好为我母亲看病。所以我在中学时代,就对于理科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报的也是理预科。


学理科有许多实验要做,比如说生物解剖,这一类课程,缺了就很难自己补上。我因为常常上街搞宣传、开会,实验的课就缺了许多,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仄地承认过,由于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我又想,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盏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的力量!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致赵清阁


清阁:


收到你一月廿四日的信,无时不在想给你回信,但也想索性等看完你的《粉墨青青》以后再写,现在已经看完了,我觉得很有趣,让京剧学生来演一定会演好,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见于银幕?


我的忙,仍是无法控制,给人写信,总在开会和写稿之间进行。我也知道,人家觉得我们这些人都是“行将就火”了。


趁着人还在,来要第一手材料。比如说你所提的北京语言学院的信,就是一例(我还未复),现在有许多学校(特别是师范学院)和个人,都在搞传记,我觉得现在是“盖棺”还不能“定论”,何必忙些这个!盛意可感,可也真烦!


一樵的女儿慰文,曾到我们家来,这孩子很可爱,她要出国深造了,她说一樵四月要回来,大概有一个多月——讲学。


我还好,文藻也不错。春天来了,上海该暖了吧,匆匆祝你笔健冰心三月三日





追念黎锦熙教授


前几天,黎锦熙老教授的女儿黎泽渝同志给我送来了一本她父亲的遗作《国语文法例题详解》(《笑》之图解),是1926年北京中华书店出版的,为我在五十多年前写的一篇短文《笑》,做的长达十七页的图解。我对于语言学和汉语文法等,从来没有研究过,对于哪些字是什么词,都讲不清楚,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用字造句,也作不出清楚的解释。


没有想到在五十三年前,黎锦熙老教授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这么大的工夫,这使我感到感激而又惭愧!


黎锦熙老教授是着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对我国现代汉语文法、文字改革和词典编纂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贡献。我是黎锦熙老教授的后辈,但一直没有拜识的机缘。


黎老教授在1978年3月27日逝世了,就在3月23日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他还有一篇书面发言。发言的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今年已八十九岁,风烛残年,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把全部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我们都应当向他学习!1979年3月8日(本篇最初发表于《黎锦熙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1983年12月出版。)




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


《小桔灯》是我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为《中国少年报》


写的一篇短文。那时正是春节将届,所以我在这篇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春节,也讲到春节期间常见到的“灯”。


文章的中心事实,就是后面从“我的朋友”口中说出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