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70天前 | 373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骨折了坐着转椅,还是南下北上地转!他的活动范围实在太广泛了,他的工作也实在太繁重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把他的工作完全顶了下来。


他就这样地坚毅乐观地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事业,无休止地鞠躬尽瘁,终于在党和人民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和我们不辞而别了……我们追了出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稍稍减轻我们的悲痛呢?像我这样的,千百个人合在一起,也做不好他一个人的工作!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大陆上的人民,再加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遍布天涯海角的侨胞,戮力同心,从各方面聚集起来,来促进、完成廖公的遗愿,这排山倒海的力量,应该是“无攻不克”的吧,愿与国人共勉之!1983年6月21日





致巴金


巴金老弟:


寄上《散文选》,作为纪念。


这些日子常常想到你,也正在披阅你的散文,感想很多。


小林怎样也不给我写信了?


望千万珍重。大姐六、二,一九八三





致吴青


亲爱的小老二:


已经接到你的三封信,头两封是在东岸写的,并附有相片;最后一封是你在丽琳家写的,还有她的一封,并附有相片,可惜没有她的女儿,一定很可爱。我很高兴你有机会和丽琳会见。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女儿,中国人的好处她都有!这次你和你干爹呆了几天?他身体一定比我们好,他会到处旅行,我们现在没人陪伴就不行了。Daddie这半个月在开政协的会(不是每天都去),今天是闭幕,他开会也累。我这些时候要写些东西,如悼念廖公的文章,紧逼着要。我自己也想写,写完了又很累,感觉和从前不同了!这些日子,常有年轻作家来看我,如邓友梅、林斤澜、冯骥才等,张洁、吴泰昌等也来,倒是不寂寞。


新房子要好了,澡房有瓷砖,听说有太阳能,洗澡就方便了。搬家是一件大事,希望你早些回来。丹丹、钢钢正准备考试,看来他们并不紧张,是否心中有数,也不知道。大姐很好,什么事都亏她做,我行动不便,简直成了废人。六月二十二日


致吴青


亲爱的老二:


同时得你干爹和你干姐姐和你的信,并附有两张相片。知道你现在已在干爹处住了,你要多陪伴他,替他解闷,他身体很好,这是他比我们强的地方。你干姐姐要在七八月之间回国来走走,极好,请她来我们家玩玩,我们可畅谈一番,不知那时我们已能搬到新家否?据说新房子七月十五可以交工(两边早已打通了,不能再改,费哥的一套,也是打通的)。现在那边正忙得很,机器轰鸣,天气也热。


廖公逝去,国内很悲痛(我在华声报写了文章,这报是国务院为华侨办的),你可以找《人民日报》六月二十七日看他女儿廖蒹的文章,她写她爸爸写得很好!你干爹信上说凌丹得了法学博士,真是了不起!中国现在正提倡民主与法制,她若回来看看,大有用武之地。


匆匆写此,赶付早邮!娘六、廿九





我的感谢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年轻很有才华的女作家来看我。临走的时候,她让我在她的小本子上写几句话。我就写上:愿她有工夫时,多读一点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这样对她的写作会有益处。(其实也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意思。)她走了以后,我忽然想起,为什么不介绍她常阅读《世界文学》呢!


我自己只懂一门外文——英文,还不精通。看书或翻译,总离不开字典。要是再通过英文阅读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学作品,岂不更是旷时费日的事情了?我常为此而苦恼。在此,我要对《世界文学》的编者们献上我最深的感谢。


我是《世界文学》的老读者了。三十年来,我通过它,认识了许多国家的作家,了解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通过它的文学评论,我知道了许多国家的社会变迁和文学流派等。它的编者和译者都很努力,很负责,总是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从原着原文,用很好的汉文翻译出来。


我愿把这位帮我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学的良师益友——《世界文学》,介绍给和我有同样爱好的年轻的作者和读者们。1983年7月5日(本篇最初发表于1983年8月25日《世界文学》1983年第4期。)





一衣带水两千年


在历史上是悠长的两千年,在地理上是邻近的一衣带水,中日两国淳厚聪明、勤劳勇敢的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是源远流长的。


虽然中间曾有短暂的几十年是在刀兵中度过的,但是唐诗人李白有句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中日两国在文化历史上的共同语言,如同一江浩荡奔腾的春水,是无论如何抽刀,也割不断的!


因此在正常邦交暂时中断的二十几年中,中日两国的满怀友爱的人民,依然努力坚持在一衣带水之间,穿梭般来往,频繁地接触。妇女青年团体、文艺宗教团体、教育贸易团体……友好访问也罢、美术科技展览也罢、音乐舞蹈表演也罢、体育竞赛也罢,双方人士都在为促进中日邦交的早日正常化,而欢欣鼓舞、朝气蓬勃地工作着。


这时在我眼前涌现了许多双方人士的面庞,这面庞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是那么诚挚、那么亲切,他们都是我多年同工的战友。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在中日两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欢然道故,我们说着友好的过去,盼着复交的未来。我们的信心是坚定的,语言是兴奋的。我们行动起来,排除了种种的困难和障碍,风里、雨里、冰里、雪里,并肩携手、一砖一石地铺出了一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道路。这道路,过去不是平坦的,将来还是曲折的,但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有勇气也有信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正在创造着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