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41天前 | 1953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类木骨泥墙的半地穴式房屋的结构及功能可以8 号房基为例来加以说明。这房平面略呈正方形,门向东北,南北长5.1 米,东西宽4.8 米,面积24.5 平方米,是这类房屋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地穴深0.64 米,周壁基本垂直而略向外敞。壁面有一层木板,如北壁上下横置两块木板,均嵌入穴壁内;西壁横置两根圆木,两端各有两块炭化木板,一竖一斜。房角在木板上又抹草泥土,穴壁与地面的转角也抹草泥土,显得十分光滑。地面先铺一层掺小石子的细砂,上面再抹一层草泥土。火塘位于中央,用七块砾石嵌在居住面上,形成直径约45 厘米的圆圈,内有少量灰烬。室内有十二个柱洞,另有一个辅柱柱洞,洞径19—28 厘米,分布很不规则,推测房顶是稍稍倾斜的平顶,室年柱子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地穴四周也有二十三个柱洞,直径12—14 厘米,推测是筑矮墙的木骨,由于柱子细,主要起围护结构的作用。房门在北墙中部,宽0.6 米,有三级台阶。

  这房子显然是被火烧毁的,其中堆积着大量红烧土块,上面有清晰的木板、圆木、树枝、草筋和绳索等痕迹,还有熏黑烧裂的石板,这些应是木骨泥墙、檩条、椽子和草泥顶倒塌下来的遗迹。由于房子被火烧毁而倒塌,室内的许多器物都来不及搬走而遗留下来,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总数达一百五十件之多。这些器物往往成堆出土,如西南角便集中放置工具三十五件,包括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和骨器等。东南角有大量粟类谷物,有的已炭化成黑色颗粒;东壁附近的粟灰呈白灰色,零散分布范围长达4 米,宽15—25 厘米。从有灶及存放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粮食来看,这房子显然是住人的。但如果从它与其它房屋的关系来看,还可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前面已经说到,8 号房是一座面积达24.5 平方米的较大的半地穴式房子,做工也比较讲究。以它为中心,四周还有几座其它类型的房子;西部仅0.75 米之隔便是6 号房子,19 平方米,是地面建筑:问北1.25 米处为3号房,25 平方米,是凹底的窝棚:向南2.8 米处为15 号房,27 平方米,也是地面建筑:向东3.5 米处为9 号房子,半地穴式,仅5 平方米。这几座房子集中在一起,很可能属于一个家族所有,不同的结构可能有不同的用途或功能。其中8 号房可能是中心建筑,9 号房则可能是一座仓库。

  9 号房的结构是很特殊的,它的平面略呈方形,长2.3、宽2.2 米,地穴深0.93 米。四壁嵌木板,四角立木柱,四壁木板在四角交错呈“井栏式”,地面抹草泥。这房子也是被火烧毁的,室内堆积大量房顶及墙壁塌下的红烧土,并出大量陶器和石器。没有灶,也没有出入的台阶,面积狭小,防潮设施较好,不宜住人,可能是储物的仓库。

  石砌墙壁的半地穴式房屋均属晚期,平面呈正方形或略作长方形,面积25.5—32 平方米,穴深1 米左右。四周依穴壁砌石墙,残墙略高出穴口,从旁边倒塌的石块来看,原墙还要高出许多。石墙厚约0.25—0.35 米。三座石砌房紧靠在一起,呈曲尺形,应属一组建筑。各房内柱洞分布无规则,当为平顶:石墙外均有柱洞,当有擎檐柱。根据室内堆积的情况判断,其中两座可能有楼,另一座为平房(图4-54)。

  地面起建的房屋共六座,均属早期,平面方形或长方形。这类房面积较大,一般为20—30 平方米左右,最大的一座双窒房近70 平方米。地面较考究,一般先铺圆木、小石子或红烧土等,上面再抹草泥土。火塘为浅坑,周围用草泥筑埂并嵌砌石块,有图4-54 卡若晚期石基房屋复原示意图上.外貌;下.剖视。

  的直接在地面嵌砌石块。房屋四周及中间均有许多柱洞,推测是木骨泥墙平顶房。

  22、29 号房是卡若发现的唯一双室房,南北通长11.6 米,东西宽6 米面积69.6 平方米。这座房子也是被火烧毁的,房内堆满大量红烧土,红烧土块背面有圆木、木板、树枝、草筋及绳索捆扎痕迹,表面有平坦、凹弧、凸起、折角等多种形状,显然是屋顶和墙壁各个部位的残迹。堆积底部有四根炭化木柱,较长的两根分别长2 米和2.04 米,大致就是墙壁的高度。地面先垫圆木、树枝或砾石,上面铺土抹光。南部用石头嵌成四个圆圈,当是火塘所在。柱洞共六十四个,除周围分布外,中间并列两行,把全房一分为二。房内发现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海贝、项链和成片的炭化粟壳。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居室。

  石路、石墙、石圆台和石围圈卡若晚期地层发现砾石铺筑的道路两条,残长分别为4 米和5.4 米,路宽分别为2 米和0.6 米。铺路砾石的直径一般为6—13 厘米。路基厚7—20 厘米,石缝中用土填充。

  卡若发现石墙三段,均为平地起墙,砾石筑砌,属晚期遗迹。其中一段长8.6 米,底宽2 米,上部略窄,残高0.7—0.8 米。用大块砾石砌在两边,中间填较小的砾石和碎石块。另两条相互平行,距离4 米,残长各约15米,宽1—2 米,大部倒塌,残高仅0.25 米左右,不知何用。

  石圆台有二处,属晚期。用大块砾石围圈,中间填小砾石及碎石块。其一高0.23 米,直径2 米;另一个高0.25 米,直径1.5 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