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40天前 | 5278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这样的文章看,文天祥的文笔是颇擅于描绘刻画的。这里对于州民老幼男女的描述,可谓穷形尽态。文章写于咸淳十年,南宋统辖的地区已甚狭小,而衡州一隅之地尚有如此承平景象,是很难得的。在文天祥看来,这乃是“国家忠厚积累,于民力爱养有素”所致。

  这样的笔墨和上面所举文天祥诸作的内容显然不同,但从行文的工巧看,也有一致之点。

  在记序文字中,文天祥也有一些应酬之作。但文天祥之文,并非一般应酬,应酬之中,时抒己见。如《送隆兴邹道士序》有云:新吴昭德观,或传西晋刘仙人飞升之地。其观前井,犹仙人时丹井也。今邹高士居其观,亦以炼丹名。或曰:高士仙人之徒与?予诘其所以为丹,则高士之丹,非仙人之丹也。仙人之所谓丹,求飞升也;高士之所谓求丹,伐病也。仙人之心,狭于成己;高士之心,溥于济人。且夫兼人己为一致,合体用为一原,吾儒所以为吾儒也;重己而遗人,知体而忘用,</PGN1967.TXT/PGN>异端之所以为异端也。高士非学吾儒者,而能以济人为心,噫,高士不贤于仙人欤?

  文天祥是儒者,赠序给道士,当属应酬之文;但他认为邹乃“高士”,其“求丹”,在于“伐病”;其居心,亦“溥于济人”,这同那种只求自己“飞升”的仙人不同。对于这样的道士,文天祥是赞成的。这样的文章,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应酬文字。

  在文天祥的题跋文字中,有一篇《跋李景春万言书稿》也是很有特点的文章。其文云:吾乡布衣李君景春,上书于绍兴,累累万言,尽疏闾阎隐微之故,可谓知无不言矣。厥亦惟我高宗皇帝,仁厚恻怛,勤求民瘼,是以旁通下情,庶几古者询于ú荛之遗意。凡我有官君子,暨于国人,式克于劝,读君之言,当时州县间可嗟叹者如此。今去之百有余年,孰知又有过于君所观者!识者于此,又重为世道感。

  称赞李景春上书之“知无不言”,又称赞宋高宗之“仁厚恻怛”,文天祥为人之忠厚,于此亦可概见。说到最后,指出“去今之百有余年”,“世道”之可“嗟叹”者,又有过于“君(李景春)所观者”。这是文天祥有慨于时事的。但尽管慨乎言之,出语却相当委婉,不为愤激之言。

  这样的文章,应是文天祥早期所作。和《指南录序》及《后序》比较,思想是一贯的,但情绪不同。虽有感慨,而不甚激切。

  从这样的文字看来,如果文天祥不是身遭亡国之祸,拘囚之苦,使得优游于翰墨之间,则其文章之意度,可能与一般文士学者同风。只是生逢易代之际,于惶恐零丁之中,才产生了悲歌慷慨的作品。

  《过零丁洋》与《正气歌》文天祥一生业绩不在于诗,但在兵戈战乱之中、拘囚患难之际,苦吟不辍。而且以诗纪事,颇以“诗史”自期,曾说:“后之良史庶几有考焉”(《集杜诗自序》)。其存于《指南录》之诗记录了他出使蒙元军营、被拘北上、逃难救亡的经历。《指南后录》之诗,记录了他再次被俘以及囚于燕京的历程。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作品有《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等。《过零丁洋》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有附注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这里的张元帅乃元军统帅张弘范。张少保乃南宋抗战英雄张士杰。文天祥时为元军俘虏,被逼作招降之书,实为奇耻大辱,故以死抗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志如此,也就无所畏惧。有诗如此,则其人可知。何止“好人好诗”而已。

  《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PGN1969.TXT/PGN>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愿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宿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此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当时文天祥被囚于燕京土室已历两年之久。身体所受的创伤,精神所受的折磨,自不待言。所赖以自存者,只有“正气”。此种“正气”,在文天祥看来,其钟于人者,即临危之大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中列举春秋以来的人物,都是天地之“正气”所在。文天祥之所以久被拘囚而不屈,实以这些人物自期。这样的思想品格,超出了当时某些以儒学道统自负的儒者。这样的作品,也不同于自悲身世的吟哦,而确是一首声振千古的正气之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