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祯:《农书·授时篇》。
② 王祯:《农书·授时篇》。
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悠悠之论,率以风土不宜为解。盖不知中国之物,出于异方非一。以古言之,胡桃、西瓜是不产于流沙、葱岭之外乎?以今言之,甘蔗、茗芽是不产于牂柯、邛笮之表乎?然皆为中国珍用,奚独至于棉麻而疑之。虽然,托之风土,种艺之不谨者有之;抑种艺虽谨,不得其法者亦有之。”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地宜,但作物也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有人将地宜简单绝对地理解为以地区来划分是错误的。而如此明确地批判风土限制说,则是始于元代。它反映出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听任新作物在农业上自发地传播,而是要进一步大力促进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以及加强人的力量来改变自然。“谨于种艺”和“种得其法”就是加强人的力量的具体表现。
完整配套的农具以及旱地耕作技术的继续发展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所记述的各类农具有一百零三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元代,推前可至宋代,农具发展的特点:一是省力、高效,减轻劳动强度。如这时期发明的耧锄“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锄的深度、功效比一般人操锄要高得多。还有把播种和施肥结合在一起的“粪耧”,系“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的细粪,或拌蚕沙,耕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宋代出现的秧马主要是解除弯腰插秧的劳苦。而元代开始较普遍使用的水田耘耨工具——耘荡,比手耘足薅的功效可提高一倍。二是耕地、耘锄、收获工具在大田生产上已较为配套应用。宋元农书中讲述南方水田的农具,整地的已有:犁、耙、耖、碌碡、铁搭等;用作育秧移栽的农具有平板、秋绳、秧弹、秧马等;中耕的有耘荡;农田排灌的有翻车、筒车、戽斗、水转翻车、驴转翻车等。收获农具有麦钐、弹、笼和各种场上用具。还有若干农具是南北方水旱田通用的。三是农具专用化加强。王祯《农书》讲到犁地工具,曾述及铧和■,“■狭而厚,惟可正用;铧阔而薄,翻覆可使”。并引老农的话说:“开垦生地宜用■,翻转熟地宜用铧”,又说“北方多用铧,南方皆多用铧”。说明了某类型农具适用的地区、范围和作业项目,它如无齿耙、平板、耘荡、■刀等也是专用的农具。再就是耕槃、钩环等与软套的应用,使役畜和耕具间的传动、转向灵活,平稳力均。另外,农具所用钢铁质料也有重要变化,如镰、锄、铁搭等整个农具是锻制的熟铁,刃部大都加钢,大大提高了农具的质地。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实为我国农具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齐民要术》对我国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作过精湛的总结,经过六七百年后,旱地耕作技术继续有所发展。为保证耕作质量而提出一些精细的技术要求,是犁、耙、耱、碌碡等工具配套后所必然出现的事。《种莳直说》、《韩氏直说》等农书中,强调耕地,不只要犁深,而且要多耙、细耙。这样,土壤上虚下实,地力情况好;有油土四指多,就能耐旱,春季缺雨,也可及时下种,根土相接,禾苗长得整齐,少罹虫病。王祯《农书·垦耕篇》所记述的向外缴耕(套翻)和向内缴耕相结合的方法,可保证田面平整,避免漏耕现象,利于操犁回转,减少地头空走。这是了不起的技术创造和方法改革,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王祯《农书》对麦、稻两熟田种麦前后的耕作安排,除耕法与旱地耕作类似,还总结有掘腰沟泄水的技术措施,对降低冬作田地下水位,促使麦根下扎,提高产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还有许多方面,如《种莳直说》中的种谷耘苗之法:“第一次曰撮苗,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拥,第四次曰复”,而且指出,一次功夫不到,就要出现草荒和秕粒。收获和场上作业的技术也有不少进步,《韩氏直说》讲麦熟要抢时间,过时收割就会造成损失。收割后地里、场上都要采取防雨措施,要精收细打。小麦收割后,又要不误秋苗的锄治。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农具,场上用具占有很大比重,这与收打技术的精细和希求高效有关。
棉花的推广及其种植技术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中说:“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绵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而其种植逐渐广泛,形成了“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棉花分别从南路和北路引入大江南北,一路从云南传入四川,另一途径是自两广向北推进。长江下游于宋末元初植棉业发展迅速。胡三省《资治通鉴》注①中说:“木棉,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畮下子种即生。”黄河中下游棉花的种植不晚于元初。元初的《农桑辑要》记载说:“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两方之民,深荷其利。”元政府大力提倡植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设立“木棉提举司”,为专门征集棉布的机构。其时每年征收棉布约十万匹。
宋代农书中叙述植棉技术的还很少,到元代,《农桑辑要》一书明确标出“新添栽木棉法”专条。具体技术措施除耕、耙施肥外,尚有关于种子淘选、浸种、拌种、催芽技术,棉花移栽,保持稀疏适宜的留苗补苗措施;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控制生长,免得无效蕾铃徒然消耗养分的整枝打顶去旁心技术,以及关于收获适期的总结:“初收者未实,近霜者又不可用,惟中间时月收者为上”等。保存种子的方法则是“须经日晒燥,带棉收贮,临种时再晒,旋碾即下”。上述棉花留种、种子处理、整枝打杈等技术措施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