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08天前 | 46709 次浏览 | 分享到:

  语言、历史学家仁钦精通欧洲语文,五十年代初以来在欧洲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论文(主要用法文写成)。其有关蒙元史者有《不儿罕哈勒敦名称释》、《乌兰巴托国家博物馆藏三方八思巴字铜印》、《汉蒙文蒙哥汗祝福碑考释》①等,还写过多篇研究蒙古印章学以及萨满教的文章。

  《秘史》研究受到蒙古国学者特别重视,除老一辈学者达木丁苏隆外,成绩最多者应推嘎丹巴,他从六十年代初以来陆续发表《秘史》的整理、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1959 年在乌兰巴托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蒙古研究大会,此后每五年召开一次,并改称国际蒙古学家大会(1987 年第五1992 年第六届大会都有我国学① 所谓“蒙哥汗祝福碑”即元宪宗七年外剌部驸马八立托所立“释迦院碑记”, 系1955 年蒙古学者那木南多尔吉发现并著文作了初步研究,同时达木丁苏隆亦撰文进行考释。此碑现存蒙古国家博物馆。者参加)。蒙古史是会议的主要议题,对蒙古国和世界各国的蒙元史研究和学术交流都起了推动作用。大会秘书处编辑的《国际蒙古研究通报》,刊登各国学者的论文和研究动态报导,现已出版了10 期。

  其他国家匈牙利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有许多学者热心于研究匈牙利部落的东方起源,至今不衰。他们多着重匈语与蒙古语、突厥语的比较研究,取得了可观成绩。本世纪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东方学家李盖提(L.Ligeti,1902—1987),把该国的东方学、特别是蒙古语言、历史研究提高到先进水平。1928—1930 年间,他在蒙古(长城——戈壁间)访问,住喇嘛庙,深入研究了南部和东部蒙古语言,并搜集了大量蒙、满、藏、汉文写本(后赠与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1936 年旅行阿富汗,找到并研究了当地的蒙古人及其语言。1939 年他创立了布达佩斯大学内陆亚洲讲座,第一个开设了蒙、藏文课程;后又创办《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Acta Orientalia),该刊成为国际东方学核心期刊之一;并编辑出版《匈牙利东方丛书》。李盖提的最大贡献是蒙元时期蒙文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62 年他完成并出版了《蒙古秘史》的匈文译注本;其后编刊系列《蒙古语文献丛书》,其中有他的《蒙古秘史》拉丁字转写本(1971)、《八思巴字文献》(1972)及《索引》(1973)、《前古典文献(畏兀字)》(1972)、《编入罗卜藏丹津<黄金史>中的<蒙古秘史>畏兀字原文》(拉丁字转写,1974)等多种。他还撰有《元文宗的蒙古名字》(《通报》,1930)、《蒙文<萨迦格言>:一件中世蒙文文献》(1948)、《评韩百诗<元史诸王表译注>》(《东方学报》,1955)、《八思巴字<百家姓>》(同上,1956)、《八思巴字<萨迦格言>残页》(同上,1964)、《乞剌可思书中的蒙古词汇》(同上,1965)、《<秘史>中的祖先献祭》(同上,1973)等多篇论文。

  李盖提的学生有几位在蒙古学上也很有成就。贝塞(L.Bese,1926—1988)擅长蒙古语,特别是喀尔喀和布里亚特方言研究,并撰有《关于古代蒙古人名》(《蒙古研究》,1974)。他晚年从事于《秘史》中的人名和部落名研究,据悉其著作即将出版。罗纳·塔思(A.Rona-Tas)在塞格德创立了阿尔泰研究讲座,发表过很多篇关于阿尔泰系语言、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论文;其主要著作有《西藏—蒙古研究:蒙古的藏语借词和古藏语方言的发展》(1966)等。卡拉(G.Kara)继承其师的布达佩斯大学内亚研究讲座并兼任匈牙利科学院阿尔泰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颇宽,主要在语言方面,其契丹、女真语研究的论著水平颇高;有关蒙元史的论文有《云南王阿鲁的蒙古文碑铭》(《东方学报》, 1964 ) 等篇。乌莱· 克哈尔米(K.Uray-Kohalmi)开始从事蒙古武器史研究,后转向历史民族学、民俗与神话研究,她的《与<蒙古秘史>民族学内容相似的西伯利亚情况》(《蒙古研?究》,1970)、《草原游牧民武器装备的历史分期》(同上,1974)等论文都涉及蒙元史。此外,劳林茨(L.Lorincz)着重蒙古小说、民间故事(主要是《格萨尔》)研究,涉及蒙元史者有《<蒙古秘史>?中的历史叙事诗》(《14 届国际阿尔泰学常会论文》,1975)等文。他还写过一本《蒙古史》,初用匈牙利文,后译为法文。

  瓦沙里(I.Vasary)的《金帐汗国》一书(布达佩斯,1986)对文化、蒙古军队、国家和社会作了全面考察,精彩之处是提供了关于蒙古法与伊斯兰法、蒙古与突厥习惯法并存的重要资料(这是作者专长的领域)。但书用很少人能读的匈文写成,又无注释及文献目录,是很大缺陷。

  波兰杰出的东方学家科特维奇(W.Kotwicz,1872—1944)在蒙元时期史研究上有很多贡献。他于上世纪末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毕业后,长期在俄国担任东方事务官职和彼得堡大学教职,讲授蒙、满语并从事研究。1923年转到波兰的大学任教,开设蒙、满语及中亚游牧民族史课程;同年出任波兰东方学会会长(直到去世),后又任该会《东方学报》主编(1927—1939)。有关论著主要有:《蒙古与畏兀儿关系的一些新资料》(《东方学报》2,1924),《关于<元朝秘史>的版本》(俄《亚洲博物馆东方学?部纪要》,1925),《额尔德尼召的蒙古碑铭》(俄《人类学与人种学博物馆论文集》5,1925),《雷慕沙发现的波斯伊利汗信件旁注》,《再谈波斯伊利汗信件中的一些词》(原载1933、1936 年《东方文丛》4、10,重刊于《东方学报》16,1950),《阿尔泰研究丛稿》(“关于驿传的名称”,“关于突厥、蒙古、满族之称号”两则,载《东方学报》12,1936)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