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种苎麻,初次种植用种子,以后多用无性繁殖法。其中尤以分① 金学曾辑:《金薯传习录》“海外新传七则”。
② 金学曾辑:《金薯传习录》“海外新传七则”。
① 《金薯传习录》“海外新传七则”。
② 王象晋:《群芳谱》。
③ 《农政全书·树艺》。
④ 《农话》。
根繁殖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有采用压条法和分株法的。
《农政全书·蚕桑广类》介绍:“苎,初种用子。一种之后,宿根自生。数年之后,根多纠结,即须分栽耳”;《菽园杂记》指出插根分栽以“取当年旁生根为佳”。分根繁殖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关于压条法,与“压条栽桑”类似,“今年压条,来年成苎”,此法虽速效,但管理费工,不是繁殖苎麻之主要方法。至于“分株法”,《三农记》提到:“拔取新科移栽,则本科长茂”,但分株搬运不便,在实际中运用也有一定困难。
甘蔗最通常用的是侧芽繁殖法。此法文献记载首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凡种获蔗,冬初霜将至,将蔗砍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开出,去外壳,砍断约五、六寸长,以两个节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而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难发”。
第七节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小城镇的纷纷兴起和扩大,刺激了园艺业的发展,促进了栽培技术的提高。果树栽培种类和品种增加,《农政全书》所著录的果树种类达四十种,较元代《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所著录的二十余种大大增加。又如北方梨产区的主栽品种莱阳梨和秋白梨,以及上海水蜜桃都是在明代选育出来的。繁殖栽培技术在许多方面比起以前也有不少提高。果树嫁接法,宋、元时期已达到六种之多,果木生产中常用的方法基本上都已具备。到明代又出现了“匕头接”和“寄枝”两种嫁接方法。“匕头接”就是根接,“寄枝”就是靠接。根接的出现,说明从过去相同器官之间的嫁接发展到了不同器官之间的嫁接;而靠接的出现则为那些嫁接不易成活的植物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无性繁殖措施。
果树修剪,如葡萄的夏季修剪是在明代开始出现的①。葡萄于汉代引种到我国,在南北朝时采用了棚架栽培和埋土防寒技术①;唐代开始应用扦插繁殖技术②,到明代又创造了夏季修剪技术,葡萄栽培的基本技术至此已相当完善。南方常绿果树预防冬季寒害和果树休眠期灌溉的一些措施都是明代开始采用的。
如《农政全书·树艺》记述:“此树(柑、桔)极畏寒,宜于西北种竹,以蔽风寒;又须常年搭棚,以护霜雪,霜降搭棚,谷雨卸却。”
腊前灌溉,在冬春雨雪较少的北方地区和山地果园现今仍然采用。明代还出现了和现代滴灌原理相同的“滴灌”技术。《群芳谱》针对无花果的需水特性说:“结实后不宜缺水,常置瓶其侧,出以细霤,日夜不绝,果大如瓯。”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在明、清之际“弃田以为基,以树果木”③,创造了果基鱼塘的栽培方法:把洼地或水田深挖成鱼塘,用挖出的泥土垫高成“基”,在“基”上种植果树,在池塘里养鱼,使这一河网地区成为我国香蕉、荔枝、菠萝等亚热带果树的重要产区。
明代蔬菜种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白菜、萝卜开始成为主要的栽培菜蔬;再就是十六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下半叶,南瓜、辣椒、番茄、马铃薯、菜豆等南美原产的蔬菜④以及球茎甘蓝引种到我国。栽培技术的改进有下列几方面:(l)豆芽菜的生产,不仅用大豆而且开始用绿豆。《种树书》记载:“豆芽菜:拣绿豆,水浸二宿。候胀,以新水淘,控干。用芦席洒湿衬地,① 邝璠:《便民图纂》;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
① 《齐民要术·种桃第三十四》。
② 段成式:《酉阳杂俎》。
③ 屈大均:《广东新语》。
④ 南瓜最早见于《本草纲目》;辣椒最早见于高谦《草花谱》;番茄最早见于《群芳谱》;马铃薯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纂修的福建《松溪县志》;菜豆最早见于《三农记》。
掺豆于上,以湿草荐覆之,其芽自长。大豆芽同此”①。这里也是“豆芽菜”名称的最早记载。豆芽菜的生产不外三个原则:不见风日,供应适量水分和保持一定的温度。第一点古代人还不可能作出“为什么”的解释;关于水分问题,明中叶以后的书里才明确提出在生产过程中要“日以水喷之”,“一日二次洒水”;对于温度,南宋时只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明代则进而知道“春冬置坑旁近火处,夏季不必”②。育苗移栽,在明代已是蔬菜栽培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便民图纂》记述了四十余种蔬菜的栽培,其中半数以上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明中叶以后的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关于应用火室、火炕生产黄瓜、韭黄等蔬菜的比较具体的记载,虽然对火室、火炕的构造仍缺乏具体描述,但从所记内容可推知已接近解放前后北京郊区的土温室。③桑树栽培技术的提高,表现在杭嘉湖地区优良桑品种的形成和增多,如万历《崇德县志》记载有十二种,明末清初又增加到了十八九种。实际上三吴农家沿用的自育桑种更多。明代多用埋条和压条法繁殖桑苗,杭嘉湖地区桑树栽培密度一般已达到每亩二百株左右。栽植和剪定形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如采用“年年拦头”的夏伐剪定,树势只养成一定高度,给压条带来许多方便。明代人把如何管理好桑树,总结为“非朝稽暮剔,则蠹不去;非旬锄月壅,则色不肥”④。由于在桑树管理上狠下功夫,当时桑叶产量较高,民间流行“举手不见天,一亩采三千(斤)”的农谚。据明代有人估计,当时上等桑田产叶二千斤,中等一千六百斤,次等的也有一千斤左右①。对桑树萎缩病和病毒病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沈氏农书》说:“设有癃桑,即番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癃桑”即为患有病毒病的桑株,有强烈的传染性,为害桑树严重。在当时对这种病害即有所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