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明军攻占元大都,改置北平府。当时城内北部比较荒凉,为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袭扰,于是放弃北部城垣,在原来大都北墙南五里另筑新墙,仍设两个北门,即安定门和德胜门,并将东墙的崇仁门与和义门改称东直门与西直门。永乐元年(1403),北平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②六年,“初建北京宫殿”。十五年(1417),木料漕运抵京,随即由泰宁侯陈珪督建北京宫殿,加紧施工。十七年,又把北京南城墙南移(由承天门算起)二里,形成了北京的内城。南墙仍开三门,沿用旧称丽正门、文① 《明史》卷一《太祖纪》。
② 《明史》卷六《成祖纪》。
明门和顺承门。十八年,郊庙宫殿全部竣工,明成祖诏改北京为京师,“圣驾北幸”,率政府机构迁至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又重修九门城楼,四年完工,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同时改称东墙齐化门与西墙平则门为朝阳门与阜成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加强京师防卫,世宗原拟在北京四周修筑郭城,但因财力和物力所限,而仅在都城南面加筑外郭城,此即北京外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平面“凸”形城郭。
北京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按一条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的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对称展开。宫城,亦称紫禁城,居于全城中心地位,周六里一十六步,有六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清初改称天安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以及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清乾隆时改称神武门)。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有六门:大明、东安、西安、北安、长安左和长安右。皇城之外为京城(内城),周四十五里,有九门已如前述。重城(外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有七门:永定、左安、右安、广渠、东便、广宁、西便①。明代城垣和城门屡经修葺,特别是将元大都的土城墙加砖包砌,城门洞改为砖砌筒券,开凿围绕全城的护城河,使北京成为规划严整、重点突出、庄严雄伟、优美和谐的世界名城。
宫城(紫禁城)是遵循传统礼法制度仿照中都和南京设计建造的一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整个宫城建在元大内旧址而稍向南移,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占地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米。内有房屋近一万间(民间传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外围有高达十米的红色宫墙。城墙四隅修有结构精巧、造型端丽的角楼。环绕宫城开凿有宽约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筒子河)。从总的布局来说,这一建筑群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以皇极殿(原称奉天殿)、中极殿和保极殿为中心,这三殿统称外朝三大殿,清初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部有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统称内廷后三殿。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殿坐落在紫禁城也是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其他宫殿门阙均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现在故宫的太和殿,高约三十五米,殿座纵深约三十七米,东西横宽约六十四米,梁架由七十二根大木柱(称为金柱)支承,是建筑群中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并且建在高约八米的三层台基上,更显得庄严雄伟,借以体现封建帝王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明清故宫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它突出地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营建北京的宏伟工程中,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蒯祥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蒯祥,苏州府吴县人,出身于木匠家庭,其父蒯福曾为“木工首”。他自幼学习和钻研土木技工,以至“精于其艺”,后在南京① 《明史》卷四○《地理志》。
继其父为木工首。永乐时营建北京,他随南京匠户一道迁京,参与设计和修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在永乐至成化年间,特别是“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①,“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②,“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③,“每宫中有所修缮,..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④。蒯祥把他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献给了北京,为营建和维护这座伟大的城市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长城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则是明代重新修筑的。明代所修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约一万三千华里,故世人誉称万里长城。自明初至明中叶万历年间,修筑长城达十八次,前后历经一百多年,这项浩大和艰巨的工程方告完成。
明代长城一般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山西以东至山海关为东半部。东半部长城大部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连绵不断,气势雄伟。城墙总高约八米,墙基宽约六米,墙顶宽约五米。城墙里面是夯土,外面用砖砌筑,石灰浆勾缝(八达岭长城及以东的有些部分则是用大石条砌筑的),十分牢固。墙顶外部设垛口,高约二米,内部砌女墙,高约一米。墙身每隔七十米左右修敌台一座。敌台有方形、圆形,内部有空心、实心。空心敌台内部为砖砌拱券结构,可以驻军,上设瞭望口和炮窗。墙身内部每隔二百米左右建石阶磴道,以作上下城墙之用。山西以西为明代长城的西半部。西半部长城用夯土版筑,墙面没有包砖。城墙总高五米多,墙基宽约四米,墙顶宽约二米。墙顶设有敌墙,垛口高约一米。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