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01天前 | 56587 次浏览 | 分享到: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的兴起,以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等人为代表,在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已明显突破传统从而使中国传统机械工程技术相形见绌。在此期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在机械工程方面,徐光启于万历四十年(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泰西水法》一书,介绍西洋水利工程作法与各种水利机械,可称开风气之先。而成就最卓著的允推王徵。他在天启六年(1626)进京,与邓玉函(Johann Terrenz),汤若望(J.A. S. von Bell)等传教士交游。在西方输入的自鸣钟等机械装置的影响下,王徵曾创制虹吸、轮壶、代耕器、自转磨等机械。其中,轮壶是以重力为动力的计时器,所设“十字微机”这一构件相当于现代钟表中的擒纵器,可使齿轮运转速度变慢和防止倒转。他还设计了自动启闭的闸门和十矢连弩等,载于自撰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中。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译并绘图的三卷本《远西奇器图说》于天启十年(1627)刊印。此书首次系统介绍了该时期西方的先进机械工程技术知识,包括曲柄连杆、链轮、齿轮系、蜗轮蜗杆、飞轮等机构,以及人力、畜力、风力、重力的应用等。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和时势变迁,除时钟外,该时期传入的西方机械及有关工程技术并未引起重视,更乏人继续予以介绍、引进及传播。

  此外,汤若望为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工作时的重要成员,曾主持制作浑仪、天球仪等天文仪器。崇祯九年(1636),他奉旨设厂铸炮,铸成大炮二十门,可发射重四十磅的炮弹。这些,对该时期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七节交通运输造船与航海1.造船业的发展。

  明代前期,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船舶制造技术也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当时南京、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地都设有官营大型船厂,此外各地也有不少小型的民营船场。所造船舶种类繁多,如有用于远洋航行的大海船,近海运粮的遮洋船、海鳅船,漕运用的漕船,各种类型的战船,以及适合于不同用途或适航于各江河湖海的巡船,快船,江汉课船,三吴浪船,东浙西安船,福建清流船、梢篷船,四川八橹船,黄河满篷梢船,广东黑楼船、盐船,黄河摆子船等①。所造船舶数量也很大,如永乐十二年(1414)凿成会通河后,漕船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运输工具,每年运送漕粮达三四百万担,运船之数达三千艘,后又陆续增至万艘,天顺以后,“定船万一千七百七十”②,可见所用漕船数量之多,而且这些船只按规定还要“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③。这种情况明显地反映出明代所拥有的造船能力和造船业的发达。

  明代造船就船型而言主要有沙船、福船和广船。南京和江苏太仓等地船厂主要是造方头方艄平底多桅篷的沙船。沙船最早出现于唐代,后不断有所改进。这种船“底平篷高,顺风直行,逆风戗走”①,安全、平稳、快捷,顺风逆风均能行驶,且装置有披水板(腰舵)、梗水木和太平篮等,稳定性和适航性都很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船型,不仅用作漕船、战船,而且也常作远洋航行的海船。福建所造福船,底尖上阔,首昂尾高,船体有上下四层,最上层两侧有护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这种船吃水深,转向灵活,乘风破浪速度快,适于在狭窄或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战船。广东所造广船,头尖体长,梁拱较小,两旁搭架摇橹风篷俱与福船不同。但其吃水较深,结构坚固,有较好的续航能力,也是我国古代南海航线上的一种重要船型。此外,明代也有人试图建造新型船舶,如唐顺之曾议造定波船,这种船底似沙船可涉浅水,面似福船便于攻防,卢崇俊造静江龙舡,则是一种有八轮的车船。

  明代造船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如当时规模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占地广阔,有巨大的船坞,船造成后,可直接在长江下水。厂内分工细致明确,除主要的船体制造场所外,还附设有艌、铁、篷、索、缆、细木、① 沈■:《南船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九《舟车》。

  ② 《明史》卷七九《食货志三》。

  ③ 《明史》卷七九《食货志三》。

  ① 何汝宾:《兵录》。

  油漆等八九个作坊②。沈■《南船记》相当详尽地记述了各类船舶的构件及器具的名称、尺寸、工料定额和修造规定等,并附有船图。这部著作,“图之形像以便效法,析之度数以便量材,条之因革以便考信,别之章程以便计功”③,是关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一部难得的重要文献。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对漕船、海船等的形制和造法也有较详细的描述。南京宝船厂承造的郑和下西洋所乘宝船,则可作为明代造船技术成就的突出代表。

  2.郑和宝船。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明廷曾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西洋,在南宋至明末清初泛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海域及沿海地区,大致为现在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郑和率领船队泛越南海,横渡印度洋,远达非洲东海岸,遍访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东非和北非“凡三十余国”①,“涉沧溟十万余里”②。这是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水平。关于郑和其人其事,本卷下册别有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