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01天前 | 56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明史》、《太仓州志》等现有文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是最大的,计有各类人员两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宝船及各种辅助船只共二百零八艘。其中大型海船称为宝船,有六十二艘。

  郑和宝船的船型与结构,因有关资料曾被毁弃,迄今尚难确定,多认为应是方头平底的大型沙船,船体庞大,帆多桅多,大者长四十四丈(约合150.5米),宽十八丈(约合61.6 米)③,张十二帆④,“体势巍然,巨无与敌”⑤,甚至篷帆锚舵也“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⑥。1957 年在南京下关宝船厂旧址曾出土一件木制巨型舵杆,长达11.07 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舵杆如此之巨,宝船的规模也就可想而知了。有学者根据对宝船长宽比例及适航性能的分析,认为文献所载“广十八丈”为“广于八丈”之误,但正史、家乘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所以究竟何者为是,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建造这样大型的船只,要有相应的船坞,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如龙骨加长,龙骨接头比一般规定要高,需要设法使接头避开桅位,以保证船体主体结构的安全;两侧的大■也要相应增多,以增加纵向强度;用坚牢可靠的水密隔② 《龙江船厂志》。

  ③ 沈■:《南船记》。

  ①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

  ② 宣德六年(1431)郑和在福建长乐南山寺所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③ 《明史·郑和传》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④ 费信:《星槎胜览》。

  ⑤ 巩珍:《西洋番国志》。

  ⑥ 巩珍:《西洋番国志》。

  舱,以提高船体的抗沉性能等。郑和宝船是明代造船能力和先进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3.郑和航海图。

  我国航海技术,在明初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郑和远航的成功,不仅与先进的造船技术有关,而且与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先进技术包括导航工具、掌握航向和有效利用风力的技术手段,以及准确的针路记载和海图绘制等等。

  罗盘是海上航行最重要的仪器。郑和下西洋时,宝船上设有专门放置罗盘的针房,选派最有航海经验的人为大长,根据罗盘、针路和海图掌握航向。同时还派有专人负责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华盖星或其他方位星,以确定船舶夜间航行时所在的地理纬度。此外,还有简便易行的计算航速和航程的计程法,测量海水深度的测深器等。如当时在航海上把一昼夜分为十更,多用燃香以计量时间。已知船舶长度,再把木片从船头投入海中,测量木片到达航尾所用的时间,前者除以后者即可求得航速,航速再乘以航行时间即可求知航程。据研究,当时船的航行速度,一般是一更六十里。测深器则是用长绳系结铁器以测水深兼以了解海底情形的器具。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卷二四○所收郑和下西洋绘制的航海地图,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现通称“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极负盛名的中国古代航海图。郑和航海图有四十面,二十图,可合为一长卷。图上绘有航途沿岸国度、地形、山脉和特殊标志以及所经岛屿、礁石、浅滩等,尤其是比较详细地注明针位、牵星记录、水深和航路,如其所标针路记有开船地点、航向、航程和停泊处所等。由此可见郑和航海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和完备的,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在东西交通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九《舟车》中指出:“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就是说,在国内,南方用船而北方用车,人们凭借车船,翻山越海,贸易往来,才使得京都繁荣起来。各种形制和用途的车辆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据《天工开物》所载,明代有双轮和四轮骡车,其中四轮大车,可载重五十石,骡马多达十二挂,少的也有八挂,双轮骡车则和近代北方通用的大车大致相同。此外还有装运粮草的牛车,盛行于山西,用牛拉的轿车,盛行于河南。独轮车,又称手推车、二把手、羊角车及江州车子等,据传为诸葛亮木牛流马的遗制。有的独轮车上部为平面,有的则装有立架。明代北方的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可载货四五石,亦可乘人,南方独轮推车则仅由人推,可载货两石。明代车辆种类很多,难以枚举,所以,《天工开物》仅对其作了简略的介绍。

  晚明时期的王徵,是一位对中国和西方机械都很有兴趣的学者。

  他不仅研究过木牛流马,而且在《新制诸器图说》中提到他还曾研制一种“自行车”,并制成“能自行三丈”的小样。“自行车”是利用所载货物重力,通过齿轮系,驱动车轮旋转。他推测“若作大者,可行三里”。这种“自行车”,在机构上是说得通的,但需要不断提升作为动力源的重物,因此实际上恐怕难以应用,而其创意则无疑是很新颖的。

  第八节兵器明代是兵器制造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兵器,特别是火器的生产、研制和应用,并用以装备军队。如明成祖创建的神机营,与当时五军营、三千营合称京军三大营,内卫京师,外备征战,就是一支完全用火枪火炮装备起来的机动部队。

  明代的火器,不仅种类繁多①,质量也不断提高。其中尤以管形火器发展很快,如由简单的火铳发展到各种类型的火枪和巨炮,由单管单发发展到多管连发,还创制或改进了较先进的枪炮瞄准装置和击发装置等。管形火器取得发展后,逐渐取代了一部分传统的抛石机和弓弩,使冷兵器和火器在军队装备中的比例开始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火器的结构和性能还不完善,制造能力也很有限,不足以完全取代冷兵器,因此明代的冷兵器也有所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创造发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