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29天前 | 832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此案称“红丸案”。崔文昇用泄药,有人怀疑是郑贵妃主使。给事中杨涟说:“臣闻文昇调护府第有年,不闻用药谬误;皇上一用文昇,倒置若此,有心之误耶?无心之误耶?”①他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怀疑。李可灼进红丸,许多人归罪于内阁大臣。朱常洛服药丧生,不但不追究责任,阁臣还赏李可灼白银五十两。御史王安舜说,这是为了堵塞外朝大臣之口。红丸案成为朝中党争更加激化的原因。

  移宫案朱常洛死,长子熹宗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启(1621—1627)。朱常洛即位时,郑贵妃为赎前愆,选美女八名进献。其中,选侍李氏最有宠。朱由校和他的弟弟朱由检都交给李选侍抚养。朱常洛死前,册封李氏为皇贵妃,李氏不满足,要朱由校出面,为她求皇后的封号,没有成功。朱常洛死,李氏仍住在乾清宫内,年方十六岁的熹宗皇帝对她也有一番依恋之情。朝中大臣怀疑李选侍要垂帘听政,心怀焦虑。

  在杨涟的倡导下,朝臣多人拥入宫内,要求朝见新帝。李选侍藏起朱由校,不让他与大臣见面。阁臣刘一燝大呼:“谁敢匿新天子者?”①气势逼人。李选侍无奈,放出朱由校,送他到慈庆宫暂时居住。御史左光斗说:李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八《三案》。

  ① 《明史》卷二四○《刘一燝传》。

  选侍“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②。朝臣要求李选侍马上移居他宫。

  李选侍不打算搬出。她知道,朱由校一当上皇帝,就会搬进乾清宫。只要同宫,她就能控制住局势。首辅方从哲态度暧昧,以为选侍搬迁不必太急。但主张李选侍立即搬迁的刘一燝、周嘉谟、杨涟、左光斗积极活动,形成很大的舆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李选侍被迫移至哕鸾宫。

  此案称“移宫案”,与“梃击”、“红丸”合称“三案”。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八《三案》。

  第四节东林党争争“国本”和明宫“三案”不但反映了皇帝和官僚集团的矛盾,而且,对争“国本”和“三案”的态度不同,使得官僚集团中的党派之争日趋严重。统治集团中的反对派东林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东林党的领袖人物顾宪成,是南直隶无锡人,因推举阁臣违背帝意,万历二十二年罢归。无锡城内东林书院是宋儒杨时讲学处。顾宪成罢官后,得到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等人的支持,修葺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他的弟弟、进士顾允成及行人高攀龙(无锡人)、南京吏部主事安希范(无锡人)、南京礼部郎中刘元珍(无锡人)、南京工部主事叶茂才(无锡人)、御史钱一本(武进人)、国子助教薛敷教(武进人),或免官,或归省,同聚东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东林八君子”,形成了东林学派。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切磋学问,教授弟子,在学术上有一些成就。但东林学派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关心朝政,评议时局,与各地官僚学者联系密切。顾宪成说:“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①他为书院写了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身在书院,心怀天下,以切磋学问求得修养的提高,以抨击时政求得政治的清明,这就是东林党的宗旨。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顾宪成等人都明确表示过自己的立场。

  明中叶以后,士大夫以不依附权臣、敢于批评内阁部院为清高。东林党基本上站在批评执政大臣的立场, 以清流自命。顾宪成去官以前,与首辅王锡爵对话,王锡爵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顾宪成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①鲜明地表示出他的反对派立场。所谓反对派,当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朝廷的政策。因此,东林党人的概念也扩大了,凡是批评朝廷的腐败,凡是为清流所承认的正派大臣辩护,凡是主张在官僚考察中去奸留贤,凡是在国本之争中批评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凡是在三案中敢于力争的,都被视作东林党人。以东林书院为基地而形成的政治团体与其他地区反对朝廷政策的士大夫,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浑然一体,形成一股社会力量。顾宪成和江西吉水人邹元标、北直隶高邑人赵南星被海内目为“三君”。

  以清流自命的士大夫,都希望名列东林。那些行有劣迹,或被认为有劣迹,因而不为东林接受的官僚,因地域而分,各立党派,彼此为援,与东林党人相对抗。这些官僚主要形成三大党派:一是山东人组成的齐党,一是湖① 《明史》卷二三一《顾宪成传》。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六《东林党议》。

  广人组成的楚党,一是浙党。三党成员交往甚密,一意攻击东林党,今日指其乱政,明日责其擅权。但后来,三党的关系中出现裂痕,力量削弱。

  天启初年,一些东林党成员陆续被起用。赵南星任吏部尚书,邹元标、高攀龙先后任都御史,由在野派变成在朝派。天启三年( 1623),赵南星等利用京察的机会,尽力罢免浙、齐、楚党成员和品行不好的官员,把东林党人及正派官员升至重要职位。有些官员,不见容于清流,便去投靠掌握大权的宦官魏忠贤,后来被人们称为“阉党”。此后,官僚集团内部的党争为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斗争所取代。

  第五节魏忠贤专权魏忠贤是北直隶肃宁县的一名无赖子,虽目不识丁,但颇有心计。少年时在赌场上不得意,家境日益贫困,他一怒之下净身入宫,改姓名为李进忠。地位改变后,他才恢复魏姓,皇帝赐名忠贤。初入宫时,他管过甲字库,结识了太监魏朝,转为朱常洛的才人王氏典膳。王才人是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母。魏忠贤小心侍奉,得到大太监的称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