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53天前 | 321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比重的概念及其应用程大位在《算法统宗》卷一中,列出了金、银、玉、铅、铜、铁、石等七种物质的“轻重率”(即比重),“谓诸物皆见方一寸,其轻重不同如此”。程大位所列数值系引自《孙子算经》卷上,但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数值已不准确。

  在比重的应用方面,明代基本上沿袭宋元时代制盐工业发展而创造的测卤法,即用莲子检验盐卤浓度的方法。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曰:“..以重三分莲子试之。先将小竹筒装卤,入莲子于中。若浮而横倒者,则卤极咸,乃可煮烧;若立浮于面者,稍淡;若沉而不起者,全淡,俱弃不用。”①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写道:“卤积则能载物,故淘土为巨器,泛中流必无沉溺。姚宽曰:煮海试卤者,杓卤而置莲子数枚,三浮五沉者淡;七八浮① 《天工开物》卷十五《佳兵》。

  ① 《天工开物》卷九《舟车·漕舫》。

  ② 《天工开物》卷九《舟车·漕舫》。

  ① 《菽园杂记》卷十二。

  则淳卤矣。取其浮而直。闽人以鸡子、桃仁试之。饭豆亦可试也。”②他补充了一种用“饭豆”测试的方法。另外,方以智还记述了在冶炼多种金属混合其中的矿石时,由于比重的不同,“重者在下,浮土在上,以次分焉”③。对虹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明代,人们对虹吸现象的认识已深入一步。徐光启述及“过山龙”(即虹吸管)的引水条件是“必上水高于下水,则可为之,至平则止”,在流水中“必须上流高于下流”④。徐霞客在游历云南鸡足山时,曾推断寺庙里喷泉的高度,“此必别有一水,其高与此并”⑤。方以智也认为,过山龙“其来处何高,则所激之高可与之比。或故使之瀑下,就以筒承瀑,则水激而上。上既出,则流通而不止矣”⑥。

  传入的西方力学知识明末传入我国的西方近代力学和机械学知识,主要集中在邓玉函(J.Terrenz,1576—1630)口授、王徵笔述并绘图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1627)中。该书共三卷。第一卷六十一款,叙述力学基本知识与原理。包括地心引力,重心,各种几何图形重心的求法,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各种物体的比重,浮力等。第二卷九十二款,叙述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与计算,包括杠杆、滑轮、螺旋、斜面等一般知识。第三卷介绍各种实用机械,共五十四幅图说。该书汇总了从阿基米德到十六世纪初的西方力学和机械学知识,并且其中有些内容引用了伽利略的著述①。

  ② 《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盐》。

  ③ 《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分金炉》。

  ④ 《农政全书》卷十七《灌溉图谱》。

  ⑤ 《徐霞客游记》卷七上《滇游日记》。

  ⑥ 《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转水法》。

  ① 参阅严敦杰:《伽利略的工作早期在中国的传布》,载《科学史集刊》第七期(1964),第8—27 页。第二节声学对声的认识及应用宋应星在《论气》中写道:“气本浑沦之物,..及夫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界之有声焉,跃鞭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辟之有声焉,裂缯是也;合之有声焉,鼓掌是也;持物击物,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挥椎是也。”②说明一切声现象都离不开气的因素,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或急速运动对空气的冲击。他还写道:“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纹)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①在此宋应星明确地用水波与声波相比较,认为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的振动与水波的振动类似。当然他那个时代还不可能知道声波是纵波而水波是横波的差别。

  方以智曾进行声波共鸣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他说:“《梦溪笔谈》曰:今有琵琶,以管色奏双调,则琵琶有声应之,以为异物。殊不知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也。古法一律七音,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逸调至多,偶见其应,便以为奇耳。智(方以智)按洛钟西应,即此理也。今和琴瑟者,分门内外,外弹仙翁,则内弦亦动,如定三弦子为梅花调,以小纸每弦帖之,旁吹笛中梅花调一字,此弦之纸亦动。曹师夔鑢磬不应钟,犹之茂先(张华)知铜山崩也。声音之和足感异类。岂诬也哉!”②他还记述了一种原始的隔声技术:“私铸者匿于湖(地洞)中,人犹闻其锯锉之声,乃以瓮为甃,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闻其声。何也?声为瓮所收也。”③与隔音消声相反,在音乐演奏中常常为了增强效果而需要共鸣装置。文震亨写道:“古人有于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发琴声者然。不如层楼之下,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其下空旷清幽,则声透彻;或于乔木、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境清绝,更为雅称耳。”④具有声学特性的建筑驰名中外的北京明代建筑物天坛,其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具有奇妙的声学效果。“回音壁”是一道圆形的围墙,高约6 米,半径约32.5 米。围墙内有三座建筑物,北面一座皇穹宇距离围墙最近处约2.5 米。整个围墙整齐光滑,是良好的声反射体。围墙的弧形使得当入射角小于22°时,声波可被围墙连续反射而不受皇穹宇的散射。因此,如果一人贴近围墙讲话,而相距较远的另一人如也贴近墙壁,则可听得很清楚。“三音石”是位于回音壁中心的一块石板,人若站在此处击掌,可听到三次甚至多达五六次回响。② 《论气》气声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