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24天前 | 76631 次浏览 | 分享到:

  姚广孝一生中最突出的政治活动,是策划发动“靖难”之役。《明史》说他:“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到北平庆寿寺后,经常出入燕王府,“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这些密谈内容当与“靖难”夺位有关。在姚广孝的思想深处,是对朱元璋“为政严猛”怀有反抗情绪的。他的故旧,几乎都成了洪武严政下的冤鬼。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对姚广孝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在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关键时刻,姚广孝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明人盛传当时姚广孝曾以对联、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④。为增强燕王朱棣起兵决心,姚广孝还曾推荐著名相士袁珙,相称燕王为“异日太平天子”。“燕王恐人疑,乃佯以罪遣之。行至通州,既登舟,密召入邸。”⑤姚广孝与袁珙不同于那种空口欺人的术士,他们用意在于促使燕王起兵。姚广孝曾对①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九《赠相士袁廷玉》。

  ②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三《五色雀并序》。

  ③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京口览古》。

  ①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五《莲花室铭序》、《紫竹杖铭并序》。

  ②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四《送芳上人游甬东序》。

  ③ 刘凤:《续吴先贤赞》卷一《姚广孝》。

  ④ 唐枢:《国琛集》卷上;高岱:《鸿猷录》卷七《靖难师起》。

  ⑤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当时形势有过一段极精辟的分析:主上(建文帝)猜间宗室,侵渔齐藩,所戮辱囚首隶士伍,盖五王矣。

  虽未及燕,燕可觊幸免耶?..夫燕,胜国之遗,而北方雄镇也。其民习弓马,地饶枣栗,悉雄蓟属。郡之材官良家子,彀甲可三十万,粟支十年。大王护卫精兵投石超距者,又不下一、二万。鼓行定山东,略淮南,此势若建瓴而下,谁为抗御。大王即不,南机或先发,欲高卧得耶?且旦暮匹夫耳。①从“靖难”之役的过程看,他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又帮助燕王朱棣作了军事准备。“王意益决,与道衍选将练兵,收召材勇异能之士。”②燕王府以其独具的条件,保持元官旧制,殿院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瓴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建文元年(1399 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叛燕上变,朝廷命逮燕府官属。与此同时,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叛朝廷密入燕府告急。燕王闻报“戄然起立”③,召姚广孝、张玉、朱能等定计起兵,一场酝酿已久的夺位战争终于爆发。姚广孝在指挥这场战争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朱棣曾说:“朕靖难之初,卿侍左右,谋谟弼赞,裨益良多。”④《明太宗实录》中亦称:“上每出师,命侍世子居守,严固备御,抚绥兵民,与赞谋策。”⑤其具体记述,主要有如下五事:1.“靖难”起兵誓师时,“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当时确有天气之变,《奉天靖难记》卷一亦记:“俄,阴晦,咫尺不相见。少焉,东方云开,露青天仅尺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姚广孝随机应变,以固军心,表现了过人之智。

  2.“靖难”出师后,“留世子守北平,僧道衍、郭资、内使赛因帖木儿等辅之。”①“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3.建文二年六至八月,“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这是燕师首次失利。九月九日重阳是在战败气氛中度过的。姚广孝当日写道:“八月中秋不玩月,九月九日不登山。可怜时节梦中过,谁对黄华有笑颜。”②他已不仅是风雅飘逸的高僧,而且是肩负战争重任的主角。

  4.东昌之战,主将张玉阵亡,燕师大溃,退守北平,士气大挫。据传出师前,姚广孝曾称:“师且捷,费两日耳。”东昌战败后,他又称:“臣固已言之,昌于文两日也。此后全胜矣。”③这不是一般的诡辩,而是稳定军心的措施。当时燕王欲稍休息,“道衍力趣之”,在他的安排下,为东昌阵亡将士的祭奠,成了再次出征的誓师。

  ① 王世贞:《名卿绩纪》卷三《姚广孝传》。

  ② 夏燮:《明通鉴》卷十一,太祖洪武三十一年。

  ③ 《明史》卷一四六《张信传》。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三○,永乐二年四月壬申。

  ⑤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

  ① 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元年七月壬申。

  ②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九《九日感怀洪武三十三年作》。

  ③ 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二年十二月乙卯。

  5.燕师直捣南京,亦出自姚广孝之谋。他力主“毋下城邑,疾趋京师。

  京师单弱,势必举”。燕王“从之。逆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姚广孝的活动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史料的缺乏,并未能掩盖其重要作用。这已为历代史家所公认。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①这是对其在“靖难”夺位中所起作用的最概括的肯定。

  对于姚广孝晚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功成身退了。这种说法出于对其特殊身份的推测。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攻入南京,夺得皇位。同年十月,姚广孝奉旨离北平南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南京。此时他已是六十八岁高龄。“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②功勋卓著的姚广孝并未脱去袈裟,并因此辞官不受。但是由此而得出功成身退的结论,则值得商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