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来源: | 作者:叶永烈 | 发布时间: 1000天前 | 299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书完成后,我愿沿着“《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样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写下去,再写一部《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三本书,构成了“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蒋介石”。用文学笔调去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真巧,当我写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正值毛泽东九十八周年诞辰。谨以本书表达对这位中国历史巨人的敬意。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出版。    

    香港印行了本书的香港版,书名改为中性的《毛泽东之初》。台湾印行了本书的台湾版,尽管内容一字不易,书名却被改成《毛泽东和他的掌权术》!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中共党史界的注意,报刊上也有许多评论。例如:《上海党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6期发表了吴景平先生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所写的书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钱听涛先生又就吴景平先生的书评,发表了《张闻天担任过党的总书记吗——兼谈一九三一年至七大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演变情况》一文;杨奎松先生在一九九五年第二期《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若干史实辨正》;……这里摘录《上海党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发表了吴景平先生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所写的书评《以文现史的佳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的成功尝试和若干不足之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能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来表现,使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呢?这个问题,已由叶永烈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以下简称《选择》)一书所作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尝试,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至当年十一月已第四次印刷,总印数达九万册。根据新华书店的调查统计显示,《选择》被不少地区的读者选为最畅销的政治读物之一。    

    



第八部分:党的领袖后记 3


    《选择》从党内斗争的角度,叙述了毛泽东自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至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期间的主要经历。书中还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述了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浮沉,以说明“历史选择”的主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主题是大多数党史、革命史讲义或专著中所反复论及的,《选择》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部分也是人们所知晓的。但是,《选择》以下列几方面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选择》一书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从而与其他许多文字干巴巴的政治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这部作品之所以读起来没有沉闷感,除了文字流畅外,还因为作者使用了其他文学方法。书中在叙述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正文前后或之间,较多地加以趣闻逸事(总的来说并不流于庸俗),或抒发不落俗套的警语式的联想。书中关于游击战“十六字诀”一节,在短短的几段文字里,便先后提到了一九五八年在古巴密林的格瓦拉、一九二八年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勒的列宁。这种时间、空间、人物迅速切换的“蒙太奇”手法,确有吸引读者的效应。    

    该书还有着鲜明的纪实特点。书中较多地使用了作者的采访资料,采访对象中有张闻天夫人刘英、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古柏夫人曾碧漪、博古女儿秦摩娅和秦吉玛、克全(凯丰)女儿何裕清、李德的翻译王智涛、陈云秘书朱佳木以及郑超麟等人。有的采访资料确实对毛泽东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书中有的采访资料虽然不属于毛泽东生平本身,但仍服务于全书的主题。作者还专门实地踏访了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有关遗址、纪念场所,从而书中对若干事件的描写十分具体,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上述方面所作的努力,恐怕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党史、革命史研究者难以企及的。这也是《选择》一书具有较强可读性的重要原因。    

    《选择》一书还大量使用了有关当事人的书面回忆资料,如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李维汉、聂荣臻、杨尚昆、伍修权、何长工、彭绍辉、萧锋、郭化若等人,以及张国焘的《我的回忆》、李德的《中国纪事》等。当然,其他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作品中也注意到了这类资料的使用,但《选择》一书中此类回忆资料之多,是同类书籍中首屈一指的。这也是该书纪实特点的又一体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