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15天前 | 71849 次浏览 | 分享到:

  然而曹雪芹不只是用古代民主思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他还用超越前人的思想进行创作,这就是:一、同情女子,反对男子压迫女子的思想。

  曹雪芹在书中写的青年女子,或美丽天真,或聪明能干,对她们或者尽情讴歌,或者褒贬相当,比对男子的描写好得多,特别写宝玉尊重妇女,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 回)女子好是因为她们是洁净的,势利观念少,不像男子那样为权利而害人。

  (2)主张建立在具有新的思想成分基础上的爱情的观点。

  曹雪芹写宝黛恋爱,不同于前人的文艺作品的男女之爱,即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式的爱。那些作品也有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斗争的,但归结为男子出仕、女子诰封,这就大大减弱思想光彩,而宝黛恋爱突破了这种模式。曹雪芹写宝玉讨厌讲仕途经济的话,黛玉十分理解他,支持他,“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第36 回),宝玉因而把她认为知己,称赞地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她若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第32 回)他们有共同思想,即不追逐功名富贵。正是这个思想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并达到生死不渝的程度。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歌颂,反映出他对以思想因素为基础的恋爱的赞美。他提出这样的恋爱观,是前辈文艺家、思想家所没有的。

  三、同情奴仆,主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的见解。

  宝玉是贵族公子,也摆臭少爷架子责骂奴仆,但曹雪芹着重写的是他同情奴仆的一面。他不讲究主仆名分,常与僮儿“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奴仆“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有人怕他”(第66回)。他对奴仆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藕官违禁在大观园内烧纸钱,彩云偷窃玫瑰露,宝玉怕她们受惩罚,主动为她们遮饰和承担责任。更有甚者,宝玉常说,他屋里的丫头,无论是家生的,外买的,都要让王夫人“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

  曹雪芹在书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一些新因素的憧憬,但对封建制度并不是决裂的态度。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不满现状、想要改革而又无能为力的人,作者给他八个字定性:“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给他的偈语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1 回)脂批在那个偈语和八字旁边写道:书之本旨。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告诉读者,曹雪芹也是要补天的,并以无能补天为恨。作者的思想融注在他的艺术形象里了,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流露了曹雪芹的无才补天思想。曹雪芹对封建的黑暗统治不满,但对封建制度还持保留态度,并不否定君权和亲权;他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但对人民试图用暴力手段改变自己的处境,则又持反对态度,故而令宝玉写出讴歌地主阶级反对农民起义的《姽婳词》。他对平等的向往,非常朦胧,即远未形成新的世界观,也就是找不到新的出路。因此我们说曹雪芹看到封建社会的弊病,但还不想同它决裂,希望它能好起来。他是要给这个社会补台,而不是拆台,但是他又没有能力补台,并且这个台也不是能够补的,所以就有无才补天的懊恼。

  《红楼梦》中还有着历史循环论、宿命论、色空观念等唯心主义观念。

  如《好了歌》和《注》是宣扬出世观念的,曹雪芹最终让宝玉出家,反映他也或多或少地具有出世思想。曹雪芹不满现状,寻找出路,没有找到,有时不得不寄托于佛老,冒出出世思想。

  归结起来,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描绘了一幅中国封建制度期社会生活的画面,揭露和批评了封建主义。

  第三十七章戴震第一节钦赐殿试,《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字东原,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明清时代的徽州,不但商业发达,文风也极兴盛。戴震于雍正元年(1723)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戴震也自称,对于《十三经注疏》,“不能尽记,经及注则无不能倍(背)诵”①。说明他少年时通过自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戴震十八岁时,随父客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恂对他非常器重,后来戴震在文章中称程为“先师”。同时,他又向婺源著名学者江永问学。江永精通经学、声韵学和天文算学,对戴震在学术上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二卷,二十四岁写成《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三十三岁以前,他还著有《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诗补传》等。

  乾隆二十年(1755),戴震三十三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清史稿·戴震传》称他“避仇入都”。纪昀在《考工记图注》的序中说: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占祖坟。族豪倚财结交县令,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饘粥或不继,而歌声出金石。①戴震在京,以其学识与翰林院中的钱大昕、朱筠、纪昀、王昶、卢文弨等人交往论学。除卢文弨是前三年进士外,其余诸人都是前一年的进士。这几人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有建树。他们见到戴的著作,听到戴的言论,皆击节叹赏,折节定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