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17天前 | 72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⑦ 《绪言》卷上,第十七问答。

  ① 《原善》卷上,第11 条。

  ②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一问答。

  ③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九问答。

  ④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一问答。

  ⑤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三问答。

  ⑥ 《孟子字义疏证·理》前言。

  ⑦ 《戴东原集》卷11,《沈处士戴笠图题咏序》。

  ⑧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九问答。

  ⑨ 《孟子字义疏证·才》第一问答。

  去私去蔽的见解,是针对宋儒的。其一,他提出“欲之失为私”,但不主张“无欲”或“遏欲”,而是主张“去私”和“节欲”。宋儒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制人们的正常欲望,提出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正与邪的对立。

  戴震和宋明以来所有进步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欲的正确处理,就是天理,他驳斥宋儒说:“性之欲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非以天理为正,以人欲为邪也。”①他对天理下的定义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②这是在天理人欲问题上非常明确透彻的进步理论,反对了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③主张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④。

  其二,除“欲之失为私”以外,仁智论的另一方面——“知之失为蔽”,则是戴震所更加着重强调的问题。它所针对的是认为“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的道学家以及那些“以理杀人”的一部分封建统治者。

  戴震首先指出:“夫事至而应者,心也。心有所蔽则于事情未之能得,又安能得理乎?”①他认为由于心有所蔽,而不是从“事情”中分析出来的这些所谓“理”,都是主观意见。以“意见”来处理事情,必然错误不得当。他说:夫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未有不以意见当之者也。

  ②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严气正性,嫉恶如仇,而不知事情之难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祸,己且终身不寤。③这里深刻地刻画出宋儒的唯心主义以及封建统治阶级主观武断的形象。

  宋儒认为不能得理是由于“人欲所蔽”。戴震指出他们的理论是:“不出于欲则自信无蔽。”④“自信无欲则谓之理,虽意见之偏,亦谓‘出于理不出于欲’。”⑤结果是造成:“使天下受其祸而不可救。”⑥所以戴震的结论是:凡以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①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十问答。

  ② 同上。

  ③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又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见《朱子语录》卷13,中华书局1986 年版。④ 爱尔维修(1715—1771)语,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神圣家族》中论爱尔维修的一节。①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九问答。

  ②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四问答。

  ③ 《孟子字义疏证·理》第四问答。

  ④ 《孟子字义疏证·权》前言。

  ⑤ 同上。

  ⑥ 同上。

  见为理而祸天下者也。⑦这一封建社会的弊病,自明清以来,为害愈烈,历来有人在文字上摘发披露①,而戴震系统全面地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成为他哲学思想的中心,无疑是他在思想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戴震关于仁、智的理论,在《孟子字义疏证》的《理》、《性》、《才》、《仁义礼智》、《权》等篇以及《原善》的卷上、中、下三篇,各处都有涉及。在《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孟子私淑录》和《绪言》中,则对这一理论还没有展开。可见这一理论是戴震晚年的“定论”。

  概括起来,戴震的仁、智学说主要内容是:以《易经》中的易、简为理论依据。假借孟子“仁、义、礼、智”的名词而赋予戴震自己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仁是道德规范,求仁的方法是去私,去私就能使天下人满足其生存的愿望。这一理论从哲学史的角度批判程朱的理欲对立说,捍卫了人们正当的欲望。

  智是认识能力。智的障碍是蔽。通过学可以解蔽,就能充分发挥智的作用。有了智就可以认清事务的条理,防止主观主义。这一理论从政治上揭露了以阶级偏见作为天理的封建统治者。

  仁智理论是戴震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这一理论,尽管披着圣贤言语的外衣,是具有人民性的,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对中国封建社会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了集中、有力的批评,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举例如下:戴震的“欲之失为私”、“知之失为蔽”,指出了欲望不加以节制根源于私,认识的不符合实际根源于蔽。至于私和蔽的根源又是什么?戴震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他只是说过人的一切表现“胥成性则然”①,又说:“是皆成性然也”②。把私和蔽的根源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联系到社会环境,仍然是抽象的人性论。

  他的仁智说中提出了去私和去蔽的善良的愿望。去私的方法是恕和絜矩之道,去蔽的方法是“加之以学,则日进于智矣”③。而恕和学等廉价的处方终究没有治好历史的弊病。

  ⑦ 同上。

  ① 前于戴震的方苞在《与来学圃书》中说:“前世正直君子自谓无私,固执己见,虽有以正议相规者,反视为浮言,其后情见事屈,误国事,犯清议”。(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方苞集》159 页)后于戴震的清末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有一个回目叫“太尊治盗,嫉恶如仇”,写出了王太尊这一严气正性的形象。刘鹗评之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睹,不知凡几矣。二十四史中指不胜屈”(见《老残游记》自评)。这些都是“以理杀人”的典型材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