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苏东坡传 第一章 文忠公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林语堂 | 发布时间: 789天前 | 4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此种荣耀,因为在立碑时要把反对党赶尽杀绝,那群小人便把自己个人的仇敌的

名字也擅自列入了,所以此一黑名单上的人是好坏兼而有之的。

    在徽宗崇宁五年(—一0 六)正月,出乎神意,天空出现辇星,在文德殿东墙

上的元佑党人碑突遭电击,破而为二。此是上天降怒。毫无疑问,徽宗大惧,但因

怕宰相反对,使人在深夜时分偷偷儿把端门的党人碑毁坏。宰相发现此事,十分懊

恼,但是却大言不惭的说道:“此碑可毁,但碑上人名则当永记不忘!”现在我们

知道,他是如愿以偿了。

    雷电击毁石碑一事,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死后的前十年之间,凡

石碑上刻有苏东坡的诗文或他的字的,都奉令销毁,他的著作严禁印行,他在世时

一切官衔也全予剥夺。当时有作家在杂记中曾记有如下文句:“东坡诗文,落笔辄

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是时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

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雷击石碑后五年,一个道士向徽宗奏称,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

文曲星,掌诗文。徽宗越发害怕,急将苏东坡在世时最高之官爵恢复,后来另封高

位。为苏东坡在世时所未有。在徽宗政和七年(——一七)以前,皇家已经开始搜

集苏东坡的手稿,悬价每一篇赏制钱五万文。太监梁师成则付制钱三十万文购买颖

州桥上雕刻的苏东坡的碑文(早已经人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这笔钱在当时的生

活来说,是够高的价钱。另外有人出五万制钱购买一个学者书斋上苏东坡题匾的三

个字。这时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在交易上极为活跃,不久之后,这些宝贵的手稿不是

进入皇宫成了御览之宝,便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后来金人攻下京师,特

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书画,作为战利品的一部分,因为苏东坡的名气甚至在世

时已经传到了塞外异族之邦。苏东坡的手稿书画中的精品,有一部分,敌人用车装

运到塞外,同时徽、钦二帝也随车北掳,竟至客死番邦(当时徽宗已让位于儿子钦

宗)。苏东坡遗留下的文物未遭毁灭者,也由收藏家运到了江南,始得以保存于天

地之间。

    苏东坡业已去世,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南宋的高宗皇帝

坐在新都杭州,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越读越敬佩

他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了追念苏东坡,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

封高官。所有这些举动,都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到孝宗乾道六年,

赐他溢号文忠公,又踢太师官阶。皇帝对他的天才写照,至今仍不失为最好的赞词。

到今天,各种版本的苏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都印有皇帝的圣旨,和皇帝钦赐的序

言。兹将封他为大师之位的那道圣旨转录于后: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爱缅怀于故老。

虽仪刑之莫睹,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

学士赠资政殿学士溢文忠苏武,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

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打,论事肯卑于陆赞。

方嘉括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

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烧然之节,莫

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

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

论世。税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衰衣之命。可特赠太师。

余如故。

    由此观之,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

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

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

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予

《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

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但是,现代我们不要忘记苏东坡主要是个诗人作家。他当然是以此得名的。他

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实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当然更难以捉摸。

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归根结

底来说,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但谁又能说

究竟怎样才可以取悦读者呢?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

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

掩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

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

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