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980天前 | 36949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代除了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的夸张以外,现实生活中,长发的奇迹却也不少。例 如,陆翙的《邺中记》载:“广陵公陈逵妹,颜色甚美,发长七尺,石虎以为夫人。”

  陈逵的妹妹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发美人,陆翙说她发长七尺,由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太 长了,也许有人怀疑他可能是故意夸张,其实不然。晋代的尺子与我们现行的市尺不同。 那时候的一尺,等于现行市尺的七寸。虽然这样,陆翙描写的陈逵妹妹的头发,差不多 也有现在的五尺长,这不能不算是一上奇迹了。

  南北朝代,南朝陈后主叔宝的贵妃张氏,也是一个有名的长发美人。当时陈宫有所 谓堕云髻,据说就是张贵妃所创。

  《南史》《张贵妃传》称:“贵妃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慧,有神彩。进止闲华,容色端丽, 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

  看来张贵妃的头发和陈逵的妹妹头发一样长,这大概是女人长发的最高限度了吧。 事实也不尽然。宋代的《谢氏诗源》中曾经记载了另一个发长的美人,她的头发甚至于 比陈逵之妹或张贵妃的更长。据称:“轻云鬓发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 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于是富家女子,多以青丝效其制,亦 自可观。”

  这一段文字并没有说明轻云长得有多高,显然她不是特别娇小的身材,总是普通的 个子,那末,她的头发无疑地要长得多了。

  当然,这些例子都只能证明,世上有许多长发的女子。至于男子呢?难道就都没有 长发的吗?据说三国时代魏国曹丕的儿子曹睿的头发最长。《魏志》《明帝纪》注云:“孙盛曰: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

  后人公认孙盛是一位正直的历史家,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不过他没有说明曹睿的 头发的长度到底如何。还有同样的记载见于《北齐书》《王琳传》,它写道:“琳体貌闲雅,立发委地,喜怒不形于色。”

  这个王琳乃是北齐著名的大将,是“聪敏强记,轻财爱士,为时称许”的人物。可 惜史籍上也没有确切地记载他的头发的长度。类似这样笼统的记载还有许多。如唐代苏 鹗的《杜阳杂编》中说:“罗浮先生……颜色不老,立于床则发垂至地。”

  至于有确切的长度可考的,则有《神仙传》所说的“孙登,……发长丈余”的记载。 这种记载虽然不完全可信,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人的头发长到一丈上下很有可能。现 代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头发每天能长出零点三五毫米,一个月能长出一厘米,五 年就能长到六十厘米,等于一尺八寸。如果五十年间头发不脱落,就能长到一丈八尺, 岂不是长得很吗?

  不过,一般地说,要长出这么长的头发是不可能的。它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分的健 康状态可以依靠锻炼得来,它更多地是由于先天的特殊条件造成的。比如说,某一部分 的内分泌机能特别旺盛,超过了平常人,就很可能出现长发的奇迹。但是,也有人认为 这种长发现象可能是智力不发达的象征。这一点恐怕也不尽然。我们从上述例子中,看 到古人长发的并不愚蠢,便是证明。比较稳妥的说法应该承认两种情况都有存在的可能。 而历来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却不见有长发的,这也是事实。宋代郑厚的《艺圃折中》说:“须、眉、发皆毛类;分所属,毛发属心火也,故上生。

  贵人劳心故少发。“

  不管他说的什么贵人不贵人,也不管他说的什么心火,事实证明,用脑力过多的必 然会引起头发脱落。明代李梦阳的《空同子》说:“发,血之余。血,阴也。发黑者水之色也。白者反从母气也。凡物极则反。”

  我们如果撇开他说的阴阳五行的词句,从实质上看,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古人因 为忧愁过度,“一夜头白”或者“须发尽落”的多得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便是早年落 发的人。他有许多诗篇是为发落而写的。这里只要举出他的一首七绝就够了。他写道:“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

  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

  因此,我们见到短发白头或脱发秃头的人,完全不要悲观;同时,看到长发的奇迹 也不必感到惊讶。

 

  燕山夜话(五集)  为什么会吵嘴

  在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第四路环行汽车上,前天发生了一场吵嘴的事情。一位目击 者叙述当时的情形说:“当着四路环行汽车经过东单站的时候,上车的人很多。快要开车了,车门就要关 上,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壮年人,一股劲地往车上挤。售票员说服无效,终于在车子已经 开动的时候,再一次打开车门,让这个乘客上车。不料这个人上车以后,对售票员竟然 大发脾气:你们把车开回家去吧,不用拉客啦!这么难听的一句话,立刻激怒了同车的 人们。没有等售票员说话,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就接话了:你为什么硬要挤上车来? 那个壮年人接着又是一个挑战的语气:你是干什么的?你管得着吗?青年人理直气壮的 说:不合理谁都可以说!壮年人毫不让步地吵起来:你懂个屁!这一场吵嘴就这样越吵 越难听了… 。”

  他们为什么还会吵嘴呢?这样的吵嘴不是我们在旧社会里才遇见的坏现象吗?为什 么经过解放后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几年的大跃进之后,现在还有人这样爱吵嘴呢? 读者在来信中不禁表示极大的惊奇,因而提出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