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964天前 | 357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五十年前,即一九一二年的夏天,白乙化同志出生于东北辽宁省辽阳县的石场峪村, 幼年入私塾,十三岁就能写一手好字,也会写旧体诗,乡里人称他为“白才子”。一九 一八年在辽阳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三次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于是他决心学习军事, 入东北军校教导队;十个月后转入东北讲武堂,又因为反对军阀混战,被东北军当局发 觉,逃至北京,入中国大学,结交进步的同学,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一九三○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回到辽西组织义勇军,攻占辽阳警察局,声势大振,率领 三千余人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历时两年。“塘沽协定”以后,他的部队被军阀 包围缴械,他又回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

  “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中被捕,出狱后继续领导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东北青 年工作。一九三六年秋,他率领东北流亡青年到达河套垦区。他积极挖渠种地,耐心地 组织群众,把垦区造成了东北人民团结救亡的新阵地。

  当时有人只想分土地、发洋财,不愿吃苦耐劳建设垦区。白乙化同志为了教育群众, 写了一首《垦区歌》。人写道:“乌拉山旁,黄河套里,开辟我们的新天地。

  吃饭就得做工,做工必须努力。

  不受剥削,不分阶级,镰刀锄头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

  结成了铁的队伍,打回老家去!“

  就这样,他把垦区群众的积极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七七”事变爆发后,白乙化同志很快领导了垦区起义,组织了抗日先锋队,渡过 黄河,横穿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踏上了抗日的征途。

  当着这一支新的队伍,在一望无边的沙漠和草原中跋涉的时候,又有人动摇了。白 乙化同志沿途鼓励大家,他说:“同志们,大家今天喊抗日,明天喊抗日,现在参加抗 日战争的时候就到了,还能被困难吓吗?”于是队伍继续进到河曲。当时偏关失守,国 民党军队纷纷逃跑,抗日先锋队中有人主张也退过黄河去,白乙化同志又说:“同志们, 大家天天喊抗日,现在敌人真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后退呢?”他的话大大地振奋了士气, 这个队伍终于在河曲的煤窑沟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后来这支队伍在雁门关以北地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合了。在雁北战斗、学习了 一年多,他们跟老红军在一起,军事上政治上都有飞跃地进步。一九三九年转到平西, 抗日先锋队与冀东大起义的抗日联军在一起整编,白乙化同志一度担任了抗联的副司令。 后来党决定组织挺进军,以白乙化同志任十团团长,开辟平北地区。从此,他更加抖擞 精神,带领部队象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胜利地完成了党所给予他的光荣任务,直 到他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今天我们回顾白乙化同志斗争的历史,正如回顾我们的党和革命军队一整个历史一 样,使我们得到多么重要的启示啊!过去斗争历史的每一页光荣伟大的纪录,都是人们 经过无数艰难困苦、牺牲奋斗的结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能不加倍激励自 己,努力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争取新的光荣伟大的胜利吗!?

  


  燕山夜话(五集)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最近偶然翻阅了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觉得这一部书虽然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有 片面颂扬过火地方,对于元祐党人也有许多不恰当的责难,但是这一部书毕竟反映了宋 代政治方面的不少材料,有一些历史掌故很有趣味,可以打开人的思路。比如,书中记 载陈绛和王耿的案件,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案件的情节相当曲折复杂,我不想在这里全部抄引原文,以免一般读者看起来 很沉闷。这个案件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陈绛,一个是王耿。而这两人的案件却 又暴露了宋代封建政府用人行政的许多弊病。

  陈绛是宋真宗咸平年间的进士,官拜工部郎中。他是福建莆田人,后来就当了福建 路转运使。陈绛在福建,据就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当时临朝听政的明肃太后发觉了他 的违法行为,责问宰相王沂公。这位宰相却一再支吾搪塞,最后迫不得已,又采取敷衍 的态度,以致一错再错,充分暴露了他既无知人之明,又无料事的本领。

  现在我们先听听明肃太后和宰相的一段对话吧。

  太后问:“福州陈绛赃污狼藉,卿等闻否?”

  宰相答:“亦颇闻之。”

  太后问:“既闻而不劾,何也?”

  宰相答:“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不然台谏有言,中书方可施行。今事自中 出,万一传闻不实,即所损又大也。”

  你看这个宰相多么无能!他官居宰相,既然对于陈绛的犯法行为早有所闻,为什么 却一直不加以查究,还用种种借口,推卸责任,不敢得罪人呢?他的唯一动听的理由是 怕传闻不实,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彻底查究实情,又怎 么能够判明传闻的真假呢?

  不过,事情毕竟已被太后知道了,并且要他负责处理,于是,这位宰相就只好派了 他认为得力的一个御史,名叫王耿的去福建。他却没有料想到,这个王耿原来也是一个 无能之辈。

  刚巧在那时候,福建派了一名衙校奉送进贡的荔枝到了京城。王耿竟然向这个衙校 打听福建的道路情形,衙校“应对详明,动合意旨”。王耿一高兴就向他直接打听陈绛 的罪行,衙校竟然哭诉陈绛的几十条罪状。王耿大喜,就把这个衙校收留在身边替他办 事。这样,王耿还没有出马就已以上当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