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834天前 | 24072 次浏览 | 分享到:

  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江盈科,在他所著的《雪涛谈丛》这部书中,写过一个故事。

  “吴中张伯起,刻有文选纂注,持送一士夫。士夫览其题目,乃曰:既云文选,何 故有诗?伯起曰:这是昭明太子做的,不干我事。士夫曰:昭明太子安在?伯起曰:已 死了。士夫曰:既死不必究他。伯起曰:便不死也难究他。士夫曰:何故?伯起答曰: 他读得书多。士夫默然。”

  的确,《昭明文选》所包涵的各种文学体裁,十分完备。在这一部文选中,不但有 诗,而且有赋,有骚,有赞,有铭,有颂,有辞;也有史论,有符命,有碑文,有对问, 有奏记;还有书、启、笺、序、檄、令、表、诏等等。总计《昭明文选》分诗文为三十 七类。其中,就以“诗”这一类来说,又分为二十二目。这样的分类到底是科学的呢, 还是不科学的呢?我们应该认真地再加以研究,不要以为这都是老问题,而一概加以抹 煞。

  我们现在的诗文分类,看起来好象比古人科学化得多了。其实有的人却很象江盈科 描写的那位吴中士夫,对于诗文的界限似懂又不懂。我们至今还不能提出一个关于文学 的正确的科学的分类法。这是最大的遗憾。

  由于分类分目不详细和不完善,势必影响到文学的教学和创作等方面,也不免会发 生一些混乱。比如,有的明明不讲平仄、不讲韵脚的五言或七言的作品,也被当成了旧 体诗。有的是很好的散文诗,却被人当做普通的散文。有许多比最坏的散文还要糟糕的 破碎短句,却被看成是一首新诗发表出来。这样的笑话不应该再任它胡闹下去了。我们 要拿出比古人更详密的分类法来。

  新的诗文分类法,自然要在古来各种分类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以提高。比如, 就“诗”而论,我们要批判地吸取昭明太子的二十二目,加以取舍和提高,并且要使新 的分目完全符合于我们时代的需要。再就“文”的分类来说,自从昭明太子分类之后, 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又把文章分为十三类:到了近代,福建人吴曾祺的《涵芬楼 今古文钞》又把十三类细分为二百十三日。对于他们的分类和分目原则,我们也要加以 批判、吸收。

  有人说,我们曾经把文学作品分别为诗、赋、词、典、骈文、散文、小说、戏剧等 几大门类,这就够了,何必自找麻烦,搞什么详细的分类分目呢?这种说法不值得赞同。 我们不主张过于烦琐的不切实际的分类分目的方法,但是也不能满足于几大门类的粗糙 分法,而要提倡一种新的切合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备的分类法。

  这种新的分类法,不必用开会表决的办法来确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地 步,它只能逐渐形成。因此,文选或诗选的编者无妨自己提出一种分类法。尽管彼此各 有不同,慢慢地就会有一种公认为正确的分类法产生出来。

 

  燕山夜话(三集)  错在“目不识丁”吗?

  重视文化学习,这当然是好事情。可是,怎样才算重视?能不能定出一个标准?

  一位老年的文化教员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懂得这问题从何而来。问他,他 说,他教的文化班有几位学生,常常笑他是老书呆,不听他的话,他们总是念错别字, 他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也不改。因此,他很苦闷,认为他们对于文化学习太不重视了。 他举了许多例子。我表示对他抱相当的同情,同时,又对他的固执己见提出了适当的劝 告。

  的确,一般人平常都不免会读错别字,读别字比读错字的更要普遍。比如姓“费” 的,别人往往叫他“老肺”,而不叫他“老闭”;甚至于他本人也把“费”字念成“肺” 的音,而不念“闭”的音。同样,许多人对于姓“解”的,总是把他叫做“老姐”,而 不叫做“老械”,他自己也不例外;甚至于“老姐”、“老械”都不叫,而叫做“老改”。 同类的例子还多得很。乍听起来,你会觉得非常别扭,但是,久而久之,也听惯了,不 觉得有什么错误,似乎怎么念都可以了。

  我们的这位老教员就看不惯这种现象,他认为必须立刻全部纠正这一切读别字的现 象,才算重视了文化学习。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很好的,不应该因此而笑他是老书呆。 然而,我们又必须劝告他不要过于固执。因为对待语言文字,毕竟还要按照“约定俗成” 这一条规律办事。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传达人类思想的符号,每个符号当然要有一定的声音,大家才能 听懂它的意思。一个字的读音是否正确,主要应该看大家是否听得懂。如果人人都这么 读,都听得懂,你又何必一定要怪他们读别字呢?即便一个字最初不是这个读音,可是 现在大家都不按最初的读音,而读成另外的声音,并且反倒成了习惯,那末,肯定新的 读音是正确的,或者肯定几种读音都是正确的,难道不可以吗?

  这当然只是关于读别字的一种解释。至于读错字的又该如何呢?最普通的例子,如 “目不识丁”这句成语,明明知道读错了,应该不应该纠正呢?

  这就句成语的来历而论,读错的责任不在今人而在古人。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唐穆 宗长庆年间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说的。据《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载:“弘靖……谓军士 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同样,《新唐书》列传第五十 二也写道:“弘靖……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这两部书的 字句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宋代的宋祁在编写《新唐书》的时候,大体上是照着五代刘昫 的《旧唐书》抄的。他没有想到,这一抄就以讹传讹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