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982天前 | 37095 次浏览 | 分享到:

  要结合得好,当然也不容易。有的人思想水平不低,就是没有掌握资料;也有的人 搜集一大堆资料,就是缺乏概括的能力,提不出什么观点。要取长补短,也不是一朝一 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提倡有观点的提供观点、有材料的提供 材料,互相帮助,谁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不可沾染“文人相轻”的恶习。

  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如明代的陆楫,在《蒹葭堂杂抄》中 说过一个故事:“成化、弘治间,刘文靖公健,丘文庄公浚,同朝,雅相敬爱。刘北人, 在内阁独秉大纲,不事博洽。丘南人,博极群书,为一时学士所宗。一日,刘对客论丘 曰:渠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丘公闻之,语人曰:我固然矣; 刘公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独奈何哉?士林传以为雅谑。”

  刘健和丘浚这两人友谊并不差,这一段“雅谑”也还不能算做“文人相轻”的典型。 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用了钱和绳的关系来做比喻,这一点对我们颇有启发。 我们常常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做一根红线,贯穿全文;他们当时也以一条绳和钱 币为比喻,这同我们现在的比喻一样,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这个比喻当然也有缺点。因为我们说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虚实结合,是要把观点和 材料融会消化而为一,这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才能成功,决不是生拉硬凑、加减 乘除就能成功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绳和钱之类的比喻则不够完善。

  不过,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一根思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我们起码的要求应该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慢慢锻炼,切勿要求过急,对于有偏 缺的人,无论他是偏重于观点而缺少材料,或是偏重于材料而缺少观点,都不应该加以 责备;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应该给以鼓励。如果有人互相提供观点和材料而合作得很好 的,更应该给以鼓励。

  古人合作写文章也有许多很成功的例子。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我们现在合作写文章才 是可能的。为什么古人就不可能做到呢?请看《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载:“(广) 累迁侍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文不假岳之笔,岳 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眼前不是仍然存在吗?不过我们 现在合作的范围比古人要大得多,写作的内容更非古人所能比拟的了。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合作形式,远不止是一个人授意,另一人写作,更有集体研 究,一人执笔,或者一人拟稿,集体讨论修改等各种形式。这些合作的形式当然是古人 所不能设想的。但是无论任何一种合作的形式,都可以说是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即虚实 结合的一些形式。通过这些形式,逐渐锻炼和提高,一定就会出现新的更好的合作形式, 更完善地体现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当然,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 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这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理想境界。

  

  燕山夜话(四集)  文章长短不拘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不了解是什么意思。文章的长短问题不是早有定论了吗? 为什么又要提起它?维道它还没有解决不成?是的。文章的长短问题从表面上看好象已 经解决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

  文章爱看短的,怕看长的,这是一般读者的呼声;近来许多作者写文章,力求短小, 适应读者的要求,这是应该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好现象。由此看来,似乎文章短的总比 长的好,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然而,有些读者来信说:“翻看近来报刊上发表的短文章,有一部分不能令人满意。 它们有的内容还不错,也有些新鲜的观点;但是,有的内容十分空洞,既无新材料,又 无新观点,看了毫无所得。这一些短文章,仅仅是比其他文章短一些,但是,不能认为 它们是好文章。”从读者的这种反映看来,仅仅要求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或者说,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本来,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如果内容很好,即便文章写得长,读者还 是愿意看的。如果没有什么内容,写得很长固然没人爱看,假使分开写几篇短文章,是 否有人愿意看呢?也不见得。因为内容空虚的文章,纵然作者费尽心机,化整为零,把 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 换汤不换药,而且篇数更多了,不仅骗不了读者,反而会更加引起读者的反感。

  晋代的陆云,寄给他哥哥陆机的信中写道:“有作文唯尚多。而家多猪羊之徒,作 蝉赋二千余言,隐士赋三千余言,既无藻伟体,都自不似事。文章实自不当多。”在这 封信里,陆云骂尽那些以多为胜的作者。他认为两三千字的文章已经是够长的了,而又 没有文彩,内容也空虚,简直不象一回事,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应该多写。

  大家知道,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都是西晋的辞赋名作家,特别是陆机的声名更大。 当时另一个有名的辞赋作者,叫崔君苗。他见陆机的文章比他的更好,自愧不如陆机, 气得要把自己的笔砚都毁掉了。陆云在另一封信中写到:“君苗文,天才中亦少尔。…… 见兄文,辄云欲烧笔砚。”这证明,陆机的文章确实写得好,人们都爱读,而不厌其多。 甚至于在他的文章中,虽然有时存在一些缺点,也无伤大体。所以陆云又说:“兄文方当日多。但文实无贵于为多。多而如兄文者,人不餍其多也。屡视诸故时 文,皆有恨文体成尔。然新声故自难复过。九悲多好语,可耽咏,但小不韵耳;皆已行 天下,天下人归高如此,亦可不复更耳。兄作大赋必好,意精时故愿兄作数大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