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六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2天前 | 4758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小村供销站的售货员佩珠,被村里的青年人亲热地叫做“带珠的人”的。她了解党的农村商业政策,牢牢地记住公社财贸书记的话:“一切要为群众的方便”,于是她拒绝了大队支书对她的照顾,什么“工作上不方便呀!路远呀!不好走呀……”坚决要在后山村头上那间孤独的、被大榕树笼罩着的小屋设立她的小小的供销站,因为那里是个“各村进山、下田的社员一定要经过它;大榕树是人们工后休息的地点”。她坚持说:“小屋好!去个人帮我打扫,明日开始营业。”故事就从这里展开了。


这个短篇,对于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很鲜明生动。女售货员佩珠是个热爱群众、热爱劳动、热爱自己工作的姑娘,她勤劳、爽朗、爱说话,这样就又衬托出一个不爱说话而心里有数的生产队长、埋头苦干的卜由明,他就是大队书记派来帮她打扫小屋的小伙子。他的话虽然不多,但是①《“小小”供销站》载1962年6月23日《大公报》第三版,作者崔以忠。——作者在小说里关于他的打扫、刷灰以及屋里摆设安排的描写,都看得出他是一个在工作上细心周到的人。他的话虽然不多,但是他对于供销站的关心、对于佩珠的帮助甚至于喜爱,都从另一帮以刘树生为首的青年人的行动和说话里显露出来了。


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很干净利落的。


这个短篇的整个气氛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片快乐光明的景象:困难是有的,工作是忙的,里面也有矛盾,比如说,春天来了,春耕忙了,农具蓑衣等等都是供销站赶着供应的;而由于供销站地点的适中,农民送山货方便了,一冬天收的山货连供销站的小屋的床下都塞满了;山区的雨季要来了,为着避免潮气的袭击,山货必须赶紧送到镇供销社去。


这时,佩珠孤掌难鸣,怕送了山货,又耽误了营业。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时候,卜由明来教她:“把事情和大家商量商量”,结果是二十个青年农民利用清明放假的这一天,帮助她一口气把所有的山货通通送到镇供销社去。这一段的描写很有气势,描绘出精力充沛、热爱劳动的青年和少女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我觉得,如果在“只见佩珠摆着两条辫子,走在最前头”这两句的后面,再加上一两句描写这二十个挑着担子的青年的雁阵般的长长的队伍、健步如飞地走的话,也许结尾会更有力一些。


第五段描写的是一些细节,从群众在田间的对话中衬托出佩珠的好心和能干,少数人有误解,多数人心里明白,从青年的玩笑里顺便也带出卜由明和佩珠之间的感情。这也是写得好的,不过文字上也可以再简洁一些。


在我们这个新社会里,到处都是新的气象,尤其是在农村,有新建设、新措施,也有新困难、新矛盾。这一些都是作者笔下的好材料。初学写作的人,在参加人民火热的斗争中,能抓住这些动人的场面细细地观察、研究、分析,多多地写,对自己是个锻炼和提高,对于人民也是有益的。我对于初学写作的作者们,抱着很大的希望。


1962年6月13日于北京。


(本篇最初发表于《大公报》1962年6月23日。)





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


前天近午,有三个在初中和高中读书的少年来看我。他们坐了一大段车,还走了一大段路,带着满脸的热汗,满身的热气,满心的热情,一进门就喊:


“×妈妈,您好,我们来了!”


这几个孩子,几乎是我看着他们长大的,几个月不见,仿佛又长了一大截!有的连嗓音都变了,有的虽然戴着红领巾,却不像个中学生而像个辅导员,有的更加持重腼腆,简直像个大姑娘了,可是在我这里,他们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一面扇扇子,喝凉水,眼睛四下里看,嘴里还不住地说。最后,他们就跑到书架和书桌前面去……“您有什么新书没有?”


“您这儿还有《红旗谱》哪,我看过一遍都忘了,老师还让我们夏天看呢,借给我好不好?”


“这《蕙风词话》《人间词话》说的是什么呀?”


“呵,《人民文学》第七期,我们都说那篇《赖大嫂》写得好,您说呢?”


我一个人实在对付不了三张快速的嘴,我只看着他们笑,我只感到心花怒放,多么火热的青春呵!


慢慢地,他们手里拿着书、水杯和大蒲扇,围着我坐下来了,谈着看书,谈着文学作品,忽然谈锋转向语文老师。


那个变了嗓音的大小孩子说:“我看书的兴趣,完全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引起的。在前年,我们的那位语文老师,不用提多好啦,给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讲的那么生动,我们都听得入了迷。下课以后去找他谈话,他还给我介绍许多课外的书籍。那一年,我看的书最多了,课内的古典文学,像《琵琶行》,我到现在还能背。可惜这位老师只教我们一年,就去编教材去了。后来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候讲的内容和政治课差不多,我们对于课文的感受就不特别深了……”


那个更加沉静的姑娘,这时也微笑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不错,我就是喜欢跟他写作文。他出的题目好,总让人人都有自己的话说,而且说起来没有完。他在卷本上批改的并不多,但是他和每个学生谈话的时候,却能谈到几个钟头。现在,我才知道写作文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看着这几双发亮的感激的睛睛,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从欣赏到写作,从幼芽到小树,是经过多少人的细心培养呵。


我嘴里只说,“我真愿意你们的语文老师都在这里,他们听了不知要怎样地高兴。但是,也别忘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阅读和写作,一旦有了好的开头,就得自己努力继续下去,要不然,老师走了,这些好习惯也跟着走了,你说可惜不可惜?那老师也就白教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