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六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2天前 | 4768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谈了半天,始终没有触到他的艺术创作,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得三等奖的西藏民间舞蹈——《草原上的热巴》。我忍不住地提到我很喜欢这舞蹈里的一首歌曲:


这边山坡上的小伙子我们高高兴兴地跳起唱起来祝福全世界人民幸福吉祥谈到“热巴”,他容光焕发了!他对我娓娓地谈起了西藏的舞蹈。他说:他小的时候,先学的是“弦子”。“弦子”是一种乐器,很像二胡,不过弓和弦都是用马尾做的。唱“弦子”的时候,弹奏、歌舞都由一两个艺人包办。从艺技来说,“弦子”比“热巴”还优美。


“热巴”是广大农牧民所喜爱的民间舞蹈,伴奏的乐器有弦子、手鼓、铃铛等。“热巴”艺人虽受上层社会的轻视,而却为农民所羡慕。农民们叹息着说:


“你们真像天上的鸟,到处飞翔,多么自由自在!我们是拴在土地上的、是打入地狱的人呵!”欧米加参微笑了,说:“我们的身世到底还强过农奴呢。我们跳起、唱起,沉醉于艺术的气氛之中,也有忘情的时候。就是在当初,我也热爱我的‘职业’。因为它不仅解决了我的衣食问题,给我以相当的精神上的安慰,并且还让我们给这些穷苦的农民们以极大的快乐。”


他创作的《草原上的热巴》,是描写象征着吉祥和丰收的“热巴”艺人来到春天的草原上,农民们出来欢迎他们,在春天绿野,红花清泉之间,农村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和着“热巴”人弹奏的音乐,翩翩起舞。人为的隔阂没有了,艺人与群众之间,交融着洋溢的热情。


这也表现解放后人们一律平等了,“热巴”艺人和艺术都得到了新生。


欧米加参现在还努力地学习、创作,他认真严肃地学习兄弟民族的歌舞,如瑶族长鼓舞、苗族婚礼舞等。他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依靠了这种顽强的精神,他成功地掌握其他民族的弹奏和舞蹈。他正在编写的舞蹈还有:《农奴在欢笑》——是描写西藏农民的新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背水姑娘》——是西藏姑娘到雪山背水的故事,描写藏民对于解放军的热爱,还有《藏族都舞》——是描写藏族青年保家卫国的热烈感情。他脑中所憧憬的还有《春到西藏》和《西藏的新生》等等。他挥了挥手,笑说:“前些日子,我到了呼和浩特,看见那里怎样地从荒漠的草原,变成一个美丽的近代城市,我就想,平叛后的西藏,解放了的农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那么美丽的雪山,那么深广的森林,那么多的牛羊,那么丰富的矿产,那么多的江河,呵,光明的西藏的将来,我心中充满了幻象,充满了激情。我要把我所熟悉的民族艺术加以整理、提高,完全融化在这些理想里,我有编不完的舞蹈,写不尽的歌词……”他的情感奔放得说不下去了……我望着这发出青春的幸福的光辉的双眼,我仿佛已经坐在灯彩交辉的舞台前面,看到了这一场一场的充满了美妙的诗情画意的西藏歌舞!更真切的是,我从他的发光的双眼里,看出了他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热爱,看出了党给他的又一次的意义更为深刻的新生!


(本篇最初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963年3月15日。)




以忘我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来纪念鉴真和尚


去年十月九日在北京签字的中日文化交流共同声明内,提到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的时候,说:“在这值得纪念的年头,积极地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是有其深远的意义的。”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国家,只隔着盈盈一水的东海,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不自唐朝始,但是规模之大,人员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却以唐鉴真和尚和他的弟子以及邀请他的日本僧人荣当、普照等的僧团组织为首屈一指。鉴真和尚的东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最灿烂最光辉的一页!


我们都知道,这个庞大僧团的访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过了千灾百难,万苦千辛,禁受了牢狱之灾,风涛之险,疫病之困……十年之中,五次扬帆,都归失败。日本僧人荣当因病死于端州,中国僧人祥彦因病死于吉州,鉴真和尚自己也因暑热困顿而双目失明。


但是鉴真和尚坚定地认为中日两国是“有缘之国”、“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他和他的弟子朋友们,咬定牙关,百折不挠,“不惜身命”地再接再厉,终于完成了他们的雄心和宏愿!他们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热诚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忠贞形象,都给我们以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在一千二百年之后,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我们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范围,可以而且已经扩大了的时候,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互相加深了解,加强团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畅通交流,上而继承鉴真和尚的伟大事业,下而奠定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应该是中日两国文化界朋友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我也曾荣幸地参加过中日文化交流的工作,当我自己安安稳稳地坐在飞机上,向着日本飞去,以清澈的双目,下望连接着中日两国的万顷绿波的时候;当我到了日本,和日本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我们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学艺术的时候;我是如何地感谢鉴真和尚和他的日本僧人朋友们,在一千二百年前,为我们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虹桥,桥边栽上了两行文学、艺术、学术、宗教的绿树,桥上燃起了万盏文学、艺术、学术、宗教的明灯,使我们今天在这座桥上走过的时候,受到了凉荫,得到了照明,而当年他们搭桥的工作又是如何地曲折而艰苦啊!


当我自己坐在飞机上,向着日本飞去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有深深的遗憾和愤怒。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自然界的障碍,是阻挠不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迫切愿望的。从北京到东京,若有直接交通,本来可以朝发而午至!但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们,十几年来,处心积虑地阻挠中日两国正常邦交的恢复,千方百计地破坏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