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61天前 | 469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战国时已发现有鎏金器物,据检验有残汞,可能使用了金汞齐。汞齐的制作也是炼丹术中一项重要内容。陶弘景的记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指① 李鼎:《陶弘景的生卒年份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 年4 期。② 姚思廉:《梁书》卷51《陶弘景传》。

  ① 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篇》。

  ② 曹孝忠校勘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三矾石等条引用陶弘景语。③ 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篇》。

  ④ 曹孝忠校勘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三矾石等条引用陶弘景语。⑤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

  出:“水银有生熟..今烧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浊,不及生者,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⑥。说明当时金汞齐、银汞齐已在生产、生活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关于钢铁冶炼技术,也在陶弘景的炼丹实践中涉及并有所论述:“铁落是染皂铁浆,生铁是不破鑐(音柔),■(音铮)、釜之类,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最早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灌钢)的文献资料,说明我国在汉代炒钢和百炼钢的基础上,南北朝时期制钢技术已出现了新的突破①。通过炼丹活动,陶弘景还在石灰的烧制及硝石的鉴别技术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如所记述:“石垩。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②。说明他不但对石灰的原料已有正确认识,而且对石灰的烧制技术和方法观察细致,记述确切可信。在硝石(硝酸钾)的鉴别方法上,他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强调:“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消,云是真消石也”。使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硝石,开了近代化学用火焰法鉴别钾盐的先河。陶氏在制造浑天象、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的昏明等天文、历算的研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且多有专门著作。

  陶弘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医药学的研究上,上述化学乃至炼钢技术成就,都记述在他的药学著作里。他在医药学方面的贡献,约可分为药物学研究、老年保健及医疗方剂整理等三个方面。

  编著《本草经集注》:陶氏自序云:“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魏晋已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①。考之《神农本草经》诸家辑本和《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之研究,陶氏对药物学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首先,他淡化了方士服石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术给予编撰《神农本草经》的影响,改变其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创造性采用药物自然来源和性质,将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用等七大类。陶氏新的药物分类法,在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新修本草》、宋《经史证类本草》、明《本草纲目》等等,其分类法几乎无不采用此法或仅加调整充实而已。在分类法上,陶氏还创用了根据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分类法,即“诸病通用药”。这是将若干有相同作用的药物集中在一起以便临床选用之参考的分类法,显然这一分类法较之前者又是一个进步。正如陶氏自己所讲“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⑥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朱砂条,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年版。

  ⑦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铁精条,宋曹孝忠校勘本。①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

  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石灰条,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年版。

  ① 参见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梁·陶隐居序》。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本草经集注甲本》,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年版。

  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仍可于此处治,若欲的寻,亦兼易解。”②这种按药物的临床功用进行的分类法为医学家们学习和临床治病处方用药提供了许多寻检和记忆的便利条件。陶氏在《神农本草经》仅365 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增加药物365 种,使中国药物发展到730 种,据研究陶氏所加虽然来自《名医别录》(有人认为该书亦系陶氏所作),但陶氏在辑录梁以前药物学成就以补充《神农本草经》之不足方面仍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集注得到梁武帝的关注和支持,所以现代本草学家赵燏黄认为《神农本草经集注》应该是我国第一部“药典”①。此外,临床用药之剂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历代度量衡多有变迁,如不很好掌握,在学习古人医疗经验和处方用药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过错。陶氏关于古今度量衡的考订也是很有成就的,他研究认为:“古称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又说:“但古称皆复,今南称是也。晋称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称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称,若用古称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称,悉用今者耳”。他的考证不但是研究古今度量衡的重要参考,更是历代医学家包括现代医学家必须了解的历史实际。陶氏对丸、散、膏、丹的制备以及各种药物入汤之工艺、生药加工炮制等,也都作了规范化要求,而且十分严格细致具体,其内容十分丰富。例如药物过筛即有多种要求:“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凡筛丸散药竟,皆更合于臼中,以杵研之数百过,现色理和同为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