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0天前 | 466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研究,在隋唐时期也有新的重要进展。如王冰继南朝梁代全元起注释《内经》之后,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使其难懂的文辞和欠明了的医理,得到注释和阐发,从而扩大了《内经》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推动作用。此后一千多年来的数百家《素问》研究者和注家,都是以王冰次注本为蓝本的。

  第二节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隋唐以来,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外来药物使用经验日益丰富,而旧本草“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鈆锡莫辨,橙柚不分”①等,存在的错误相当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药也十分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医药学家苏恭(原名苏敬)在个人修订本草的基础上,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上书请求朝廷详定本草。苏恭的请求得到唐高宗的赞同,于是征召医药科技等名家二十二人进行本草学的修订。为了编好这部书,朝廷命令天下郡县将所产地道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与标本一并送上。同时制定了统一收录删节的原则,即:“《内经》虽阙,有验必录;《(名医)别录》虽存,无稽必正。”此外,还要求“下询众议”,“定群言得失”,征询各方面的意见。经过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于显庆四年(659)完成了修订任务,定书名为《新修本草》。全书共五十四卷,包括正经二十卷,目录一卷;又别立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目录一卷。共收药八百五十种,分药物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九类。书成后颁布全国。这是我国由政府主持,动员全国力量编撰,并由政府颁行全国的第一部药典。其时代远早于国外的药典颁行年代。

  《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本草之大成,完成后除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的准绳外,并列为国家太医署的教科书。本书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迅即受到国外重视,日本、朝鲜的医药学教育也都以此为课本。这部著作不仅广征博引,而且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成就,如:记载用白锡、银箔、水银制成齿科汞合金填充剂等,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① 孔志约:《新修本草·序》,见《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年版。第三节孙思邈和《千金方》孙思邈《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我国早期的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幼年多病,为筹汤药之资而家产罄尽,但攻读经史百家著述和研习医药之志不改。自谓“青衿之岁,高尚药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在医药学的钻研上,更是坚毅刻苦严肃认真,“至于切脉、诊候、采药..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志学之岁,驰百金百徇经方”。因此,孙氏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发展中国医药学做出了伟大贡献。他博极医原,精勤不倦;广采众方,百年不懈。先后撰成《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孙氏尝谓人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①故以“千金”命名自己的著作。《千金要方》分二百二十三门,列医方五千三百余首,按妇产、小儿、五官、口腔、传染病、杂病、外科、急救、食治、养生、诊断、方剂、针灸等分科叙述,有理论,有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千金翼方》完成在《千金要方》后三十年,是孙氏为补充“要方”之不足而编撰的,是《千金要方》的姐妹篇,所以二者的体例基本相同。后世医家认为孙氏的两部《千金方》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是很有道理的。譬如:重视妇幼保健,以丰富的经验总结和在理论上强调并促进妇产、小儿独立设科,重视按各科每一种疾病逐一叙述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和各家治疗经验等,在许许多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明显超过了前人。如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夜盲症、糖尿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营养缺乏症以及免疫技术、咽部异物剔除技术、正骨技术、针灸技术等等,均为现代研究者所称道。《千金方》成书后,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外如古今日本、朝鲜和现代的美、德、法等国,也很重视孙思邈学术思想和医疗道德的研究和继承发扬。

  ① 孙思邈:《千金要方·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年版。

  第四节王焘与《外台秘要》王焘(约670—755),宰相王珪的重孙。王焘青少年时期多病,常与当时名医交往,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后任职弘文馆,管理国家图书达二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努力攻读医药书籍,心得体会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他深刻认识到以前中医学的重要缺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他在认真攻读医药书籍的过程中,每每摘录要义却苦于其书不注明出处而很难确知时代与作者。因而,他立志要改变上述缺陷,于是更加勤奋刻苦,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资料。其间,他虽然被迫离开弘文馆,贬守房陵,但其整理医药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的意志坚定不移。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仍编撰医书,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实现了心愿,将秘密枢要之方,编撰成书,命名为《外台秘要》。该书共四十卷,分一千一百零四门,每门皆以《诸病源候论》、《内经》或张仲景学说之理论贯其首,并分卷别类收载各种病症治疗医方六千余首,有着明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其次,凡他所攻读的五、六十家之古方,或数千卷新撰,只要《外台秘要》引用者,皆一一注明出处。这是我国医学文献强调详注引文出处之始。因此,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整理医学文献的大师。由于王氏治学严谨,并且《外台秘要》所引用的医学著作多已散佚不存,所以《外台秘要》成为现代医学家研究唐代以前医学和据以辑佚、校勘古医籍的重要参考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