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史》卷383《虞允文传》,《虞公(允文)神道碑》,《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0。① 《宋史》卷383《虞允文传》。
② 《虞公(允文)神道碑》。
第五十三章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第一节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云谷老人、遁翁、沧州病叟,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因长期寄居福建,朱熹的学术被称为“闽学”;又因他于建阳建考亭精舍讲学,所以也称为考亭之学。
父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县尉。后调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绍兴四年(1134),除秘书省正字。历官著作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司勋、吏部郎等。朱松为人刚直,因反对和议忤秦桧,被排挤出知饶州,未上任。绍兴十三年(1143),病死于建瓯。时朱熹年仅14 岁。朱松早年从学于理学大师杨龟山(时)的弟子罗豫章(从彦),其学术与操行对朱熹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从师事三先生到从学李延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朱熹出生在南剑州尤溪县,在社会动荡不安中渡过他的青少年时代。14 岁以前,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早年读《四书》是很辛苦的。但他在读书中找到兴味,说读书要有一种沉潜的功夫,要专一,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少年的朱熹,在读儒家经籍中,立下成“圣人”之志,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①后来他在训门人中,要他的弟子为学须立志,涵养气质,就事上、在日用间理会出道理。这也是他早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
朱熹10 岁前所受的是启蒙教育,11 岁“受学于家庭”②,从父亲朱松学。这一年朱松罢官来建阳寓居,也有了空闲教育自己的儿子。朱松师从罗从彦,罗从彦为杨时的学生。杨时受学于理学创立者程颐。朱松早年拜见程颐,学《周易程氏传》。朱熹自幼在这样的家学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受到理学的熏陶。《朱子行状》说:自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早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朱熹14 岁,父亲辞世。受父命从学于胡宪(字原仲,籍溪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及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三先生都与理学有着不同的渊源关系;但三先生所传又都夹杂着释老之学。二刘过世后,朱熹独事胡籍溪。另外,有几个僧人如道谦等,对朱熹的影响也相当大。在李侗(延平先生)前,朱熹所学相当博杂,出入佛老。他自己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①朱子青少年时所学博杂,不仅要看到其负面的作用,也应看到,理学的完备,需要一个广阔的知识基础。融会释老儒是理学发展的需要。
朱熹18 岁,建州乡贡高中。次年,礼部试,赐同进士出身。22 岁,入① 《朱子语类》卷104《自论为学工夫》。
② 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之1 上。
① 《朱子语类》卷104。
都铨试,授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同安任,途中拜见李侗。李侗强调“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但初次相见,李侗强调儒佛区别的观点,没有被朱熹接受。绍兴二十六年,秩满。二十八年,差监潭州南岳庙。
绍兴二十八年正月,朱熹徒步走了一百多里,再次见李侗。绍兴三十年冬,朱熹又一次见李侗。绍兴三十二年,迎谒李侗于建安。数见李侗,经过指点与自己的探索,朱熹终于体会出李侗思想的意义,从而完成“逃禅归儒”的转变。朱熹说:“某少时未有知,亦曾学禅,只李先生极言其不是。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这边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了一寸。”②李侗称赞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③。朱熹因李侗而得二程理学的正传,而二程理学也因朱熹的发展而臻于完备。
朱熹中举后,在同安任内主县学,开始了讲学活动。
集理学之大成从朱熹一生的学术生涯上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一、从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四年(1177),即34 岁到48 岁,是朱熹学术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他一方面继续辟佛,一方面系统编辑理学家的言论、文字,把理学精神糅进儒家的经籍,基本完成《四书》的纂修。
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即上封事,要求熟讲帝王之学,早定修攘之计。隆兴元年(1163)复召,入对,奏事垂拱殿,除武学博士。此前,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熹编《上蔡语录》。隆兴元年编成《延平答问》,写出《论语要义》,编《论语训蒙口义》。乾道八年(1172)作《语孟精义》;再刻时,改名《语孟要义》;后又改为《语孟集义》。隆兴二年(1164)有《困学恐闻编》。
孝宗乾道元年(1165),朱熹请祠,差监南岳庙。乾道年间编写的有《程氏遗书》、《程氏外书》;《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及《西铭解义》等。乾道八年,编成《资治通鉴纲目》59 卷。这是朱熹要使史学“会归理之纯粹”的工程。朱熹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名。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①他认为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存在两个方面的缺憾,一是没有以天理的教条,对历史进行褒贬评论。二是编排形式上,由于眉目不清而难以检寻。他以纲目体改编《资治通鉴》,使“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然有感于斯”。同年又完成《八朝名臣言行录》的编纂。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