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传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200 种。有《日历》、《会要》、《实录》、《国史》、奏状、诏旨、贺表、札子、墓志、家传、年谱、文集以及大量杂史、笔记等。有学者评论说:“宋自南渡后,史学盛行,纪述之事,最称该备,迄今存者固多,而蹐驳亦复不少,独李心传以国家、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且其于一切是非得失之迹,皆据实铨叙,绝无轩轾缘饰于其间,尤为史家所仅见。”①李心传自注补史的内容有几种情况:一是详载史事经过的;一是补录各种重要的奏疏、章表、诏旨,包括金人的檄文、诏谕;三是辑录各种制度、掌故方面的材料。同《资治通鉴》一样,李心传主要是辑录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材料。
李心传考史是参考众书,求真去伪,择善而从。在考史上他有几条原则:传闻不取;讳饰、私意不取;来源不确不取。后人称他的考史是“辨驳详明,根据凿凿”②。《四库全书总目》作者说李心传写史“宏博而有典要”③。心传考史有失误处,有辨而不当辨者,后人多有订正。至于《宋史》本传谓李心传“重川蜀而薄东南之士”,亦是不实之词。《四库》馆臣为之辨白,称心传是“据实直书”,“《宋史》病是书者,殆有不尽然矣”④。此外,李心传的《道命录》是学术史著作,对后来的学案体史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道命录》反映了李心传的历史观点,《道命录·序》说:“故今参取百四十年间道学兴废之故,萃为一书,谓之《道命录》。盖以为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系者,天实为之,而非(章)惇、(秦)桧、(韩)侂(胄)之徒所能也。虽然,抑又有感者,元祐道学之兴废,系乎司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简之用舍;庆元之兴废,系乎赵忠定之去留。”他又说:“道学之兴废,乃天下国家安危之所关系。”在天意、奸相贤相与学术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决定天下的兴衰,李心传的回答是混乱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乾隆三十八年校刻序》。
② 《旧闻证误·李调元刻序》。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47。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47。
的,但他的真实用心是要说,只有学术人心正,才能使天下国家兴盛。
李心传评诸家学术,说:“东莱之学甚正,而优柔细密之中,似有和光同尘之弊;象山之学虽偏,而猛厉粗略之外,却无枉尺直寻之意。”①他肯定吕学又有批评,不满陆学之偏却有肯定,这反映了南宋中期以后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向。
第三节徐梦莘恬于荣进升迁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人。曾祖、祖父俱不仕,父亲徐世亨,累赠通议大夫。幼年聪颖,“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后来,更是通贯经史百家,尤其熟悉晋、南北朝及五代时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高宗在位的36 年中,战火不断,南宋与金交争,经历绍兴和议及孝宗隆兴和议,南宋才算在风雨飘摇中稳定下来。徐梦莘前半生是在这样的年月中度过的。特别是他4 岁时,即建炎三年(1129),金军攻下临江军,屠杀百姓,徐梦莘“母襁负亡去,得免”。时局动乱,社稷危亡,在青年徐梦莘的思想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也成了他日后修史的缘由:“思究颠末,乃网罗旧闻,会稡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绍兴二十四年(1154),徐梦莘29 岁,中进士,授左迪功郎、洪州新建县尉,因父丧未赴任。后调广西郁林州司户参军,不久因母离世而回归乡里。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历官南安军教授,由于参政龚茂良之荐,改知湘阴县。在湘阴县任上,值得提出的,一是他大力提倡儒学;二是反对增加耕税。“湖南帅括田,号增耕税”,其他县邑唯命是从,只有徐梦莘“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徐梦莘此举使湖南帅很生气,“欲从簿书间捃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①。后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论更改两广的盐法,朝廷派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到地方上讨论盐法一事。徐梦莘等人认为原先的由朝廷专卖的“官般法”虽有弊端,但对于广西这样山高交通不便的地区,还是适用,不必随意更改,“广西山阻,止当仍官般法,则害不及民”。胡廷直等人则主张行“客钞法”,由客商购盐钞,至盐场支盐,转销给百姓。徐梦莘的意见被否定,遭受打击,后移知宾州,仍坚持自己看法。胡廷直怕徐梦莘阻挠盐法的推行,到任不久便被罢官。但事实证明徐梦莘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两广行客钞法,“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徐梦莘从宾州回乡后,年事已高,但仍勤于治学,手不释卷。绍熙元年(1190)因杨万里推荐一度出任荆湖北路安抚参议官,在任五年之久。他恬于荣进,无意升迁,把主要精力用在修史上。同僚称他“廉静乐道,好学不衰”。绍熙五年(1194),完成了《三朝北盟会编》的编撰。为避免官场上斗争,庆元元年(1195)他带着书稿回归故里。
徐梦莘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终年82 岁。
① 《宋元学案》卷30《刘李诸儒学案》。
① 以上引文见《宋史》卷438《徐梦莘传》。
发愤编修《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编修《三朝北盟会编》,志在总结两宋之际大震荡的历史中,思考北宋覆亡的教训。徐梦莘的民族意识,体现在对两宋之际历史大变动的总结上,也是对历史上民族和战历史的反思。“靖康之变”暴露了北宋的腐败无能,文吏武将懦弱,虽有一二节义之士,但朝野上下多的是“偷生嗜利之徒”,这就是靖康之变留下的教训。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