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62天前 | 28882 次浏览 | 分享到:

  邵循正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近代史时,受陈寅恪指教和影响开始钻研蒙元史。1934 年赴欧留学,先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伯希和专攻蒙古史,并学习波斯文及其他东方语文,继转入柏林大学继续研究。1936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1952 年转入北京大学。留学期间,他就着手搜集和研读波斯文蒙古史料,回国后不久即发表了《元史、拉施特集史蒙古帝室世系所记世祖后妃考》,直接用《史集》(Blochet 刊本)、《贵显世系》(写本)原文与《元史》比勘,互证互补,是为继陈寅恪之后我国学者直接利用波斯文史料研究元史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另一篇论文《有明初叶与帖木儿帝国之关系》也是用波斯文与汉文史料比较研究的方法写成。其后他从事于《史集》第二卷波斯原文(据Blochet刊本)的翻译和注释,1947 年在《清华学报》发表了《剌失德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上);其余《蒙哥汗纪》、《忽必烈汗纪》(下)和《铁木耳合罕本纪》的译释生前未曾刊布,后由其门人整理这部分残稿收入《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译释》诸篇以汉文和其他文字史料与波斯原文对勘,订正了原文中许多译名的讹误,使得各种文字史料得以互证互补;并旁征博引阐释涉及的种种名物制度,多有卓见,表现了深厚的历史学和语言学功底。此外,他在多年从事蒙元史教学和研究中还有不少创见,惜多未成文。1982 年《元史论丛》第一辑收集到他四十年代前期所写的四篇论文一并发表,其中《元代的文学与社会》和《蒙古的名称与渊源》曾在报刊上登载过,《语言与历史:附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释natigainacigai》是未刊手稿。在这些文章中,他以丰富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知识对许多译名作了精当考释。五十年代以后他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但也讲授蒙元史并指导这方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晚年参与并指导《元史》的点校,作出了贡献。韩、翁、邵三位学者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在陈垣、陈寅恪等先生影响下走上蒙元史研究道路,都在三十年代出国深造,而且均曾受业于伯希和;都通晓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善于借鉴国外东西方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历史语言比较方法);研究的基本路子都是利用各种文字史料进行比勘,着重名物制度的考证,纠正洪钧、柯劭忞、屠寄元史著作中的谬误。他们的研究代表了三十年代以后我国蒙元史学科发展的主导倾向。同时代的另一些学者则注意于元代政治、社会和经济史的研究,也有不少重要成果。第三节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蒙思明于1936 年发表《元代的阶级制度》一文,1938 年以《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为题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刊行。这是我国学者详细研究元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第一部著作,资料之丰富,论析之全面,都远超过箭内亘的《元代社会三阶级》。作者利用的各类史籍达二百多种,其中仅文集就有六七十部,就一项专题研究而言,搜集之广,为前所未见。全书分五部分,分别论述了宋、金社会原有之阶级(作者将地主与贫民称为“经济阶级”),元代的种族四等制(作者将此称为“种族阶级”),两种阶级系统之冲突及其混合,混合后元代社会阶级之实况,元末革命及元代阶级制度之崩溃。作者认为阶级形态之决定力实为经济关系,故元代之种族阶级制日渐被经济势力“潜移”,但终未能根本破坏。虽然所用“种族阶级”、“经济阶级”二名未必妥当,但建立这一观点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实况》是本书主体部分,分为贵族官僚僧侣地主富商联合组成之上层阶级、各种户计之中间阶级、奴隶与佃户组成之下层阶级三类。1962 年作者在此书重版的前言中对这种划分方法作了自我批判,不过此书是以例证资料丰富见长,分析欠当并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这篇前言还对元史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新的看法,如认为元代阶级的矛盾与民族矛盾基本一致,不能说那一种是主要矛盾。

  吴晗主要以明史研究的卓著成就享有盛誉,其有关元史的著述都是与明朝的兴起相联系的元末农民起义及其历史背景——元代社会、政治状况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研究。1936 年他连续发表了《元代之社会》、《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元明两代之匠户》三文,1939 年发表《投下考》。1941 年发表的《明教与大明帝国》,提出大明国号出于明教(摩尼教)之说。他认为元末红军宣传的“明王出世”,典出明教的《大小明王出世经》,韩林儿既称小明王,则韩山童必自称大明王,其徒众亦为明教徒;朱元璋本小明王部下,其部曲多红军,为迎合民心,故用“明”为国号。此说曾长期为史学界所采纳,影响颇大,近年才受到质疑。1946 年,又发表《元史·食货志·钞法补》。以上诸文皆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1986)。其名著《朱元璋传》对元末社会与农民起义也有详细论述。

  其他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蒙元史论文。唐长孺著有《巴而术阿而的惕斤传译证》、《蔑儿乞破灭年次考证》、《蒙古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等,后文对前四汗时期中书省和燕京行尚书省的职掌、官称作了考证,指出太宗时的所谓中书省、尚书省“实为汉人习惯上之称谓。中书为治汉回文书之机构,其省官正称应是必阇赤;尚书省为治汉地财赋及刑政之机构,其省官正称应是札鲁火赤”。这无疑是确切不易之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著有《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元陕西四川行省沿革考》。元初行省因事而设,置罢分合无常,治所屡易,名称多歧,《元史》地理、百官二志均有误。谭文搜集纪传及其他资料加以考定,理清了两省建置变易的年代和名称。其晚年所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订正了《元史》所载“合兰府水达达路”之误,考述了两路的设置年代的辖境。三十年代,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受到重视,这与当时进行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有关。除上述蒙思明、吴晗的著作外,陶希圣撰有《元代江南的大地主》、《元代西域及犹太人的高利贷与头口搜索》(按:作者误以“斡脱”为犹太)、《元代佛寺田园及商店》、《元代弥勒白莲教会的暴动》等文,鞠清远撰有《元代的寺产》、《元代系官匠户研究》及补篇等。全汉升所撰《元代的纸币》一文,以丰富的资料论析了钞法的演变和崩坏,有较高参考价值。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