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63天前 | 26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② 《农器图谱集之十四·利用门》“水排”条和“水轮三事”条。

  刷刷纸,就印出文字来了。这套活字他原计划用于排印《农书》,后因故未用上。大德二年(1298),王祯用来试印《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字,不及一个月百部书都完成,同刊板一样,证明效率较高①。为了减轻排字工人的劳动,提高工效,王祯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以字就人”代替“以人寻字”。排字工人坐着推转轮盘,就可找到所需要的活字。王祯把这种先进的造木活字方法和排版印刷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农书》。此后,有一位马称德在浙江奉化也用此法雕镂木活字十万个,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印成《大学衍义》等书。元代时木活字印刷还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敦煌千佛洞中就发现过元代畏兀儿文木活字。明、清时木活字大为流行,除排印书籍、家谱外,还用于印行邸报。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使用广泛仅次于雕板,而远胜其他活字。毕昇虽试制过木活字,但用于印刷书籍,并把制造方法和经验写成专文的,则是王祯。②《农书》所述“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这也是王祯首创。后一图的原图已佚,书中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及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物候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连成一体。王祯在对图的说明中强调两点:一是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份,即“以交立春节为正月,交立夏节为四月,交立秋节为七月,交立冬节为十月”③。二是指出图中所列的各月农事,只能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纬度和其他因素而有所变更,不能“胶柱鼓瑟”。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简明了然,使用方便,确实是一种值得叹赏的创作。

  王祯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素养。《农器图谱》一幅幅插图所附的一篇篇韵文和诗赋,大多是他所作。有的写得颇有文采。徐光启评论说:“余读《农书》,谓王君之诗学胜农学。”①① 《杂录·造活字印书法》。

  ② 张秀民:《王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60 年版。③ 《农桑通诀之一·授时篇》。

  ① 转引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价》,农业出版社1980 年版。

  第二节黄道婆黄道婆对元代以后棉纺织业的发展很有影响,本卷丙编第四章中有所论及。有关黄道婆的“本事”,各种官方史书均不载,元以后的私家笔记、诗文杂著中略有提及,内容大多相同。这些记载虽不很准确,但却是我们了解黄道婆生平的重要资料。

  黄道婆的生卒年月及名字已无从查考,“道婆”两字无疑是后人对她的尊称。最早提到黄道婆事的是《辍耕录》,作者是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成书于元末,其载黄道婆生活于“国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的乌泥泾(时属上海县,有的书称松江乌泥泾,那是因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之故)。正确地说,黄道婆应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人。据与陶宗仪同时代人王逢的诗《黄道婆祠并序》所记,黄道婆年轻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曾远离故乡漂泊到海南的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在那里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掌握了一整套出色的棉纺织技术,待至中年,方才返归乌泥泾故乡。

  乌泥泾毗邻东海,在黄道婆离乡前,这里农业极不发达,棉纺织技术更是落后。黄道婆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陆续采取不少措施,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创造了一套新技术。至今可推断的技术革新有五项:1.改良棉种。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取代了原有的质次种子。

  2.改良捍棉机具。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

  3.改良弹弓。用檀木椎(或称槌)往来敲击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弹弓代替仅有一尺四五寸长的指拨线弦小弓。

  4.改良纺车。缩小纺麻丝的三锭脚踏车竹轮直径,调整踏杆支点和竹轮偏心距,制成一手纺三根纱的脚踏三锭纺车,代替手捻纺坠纺纱或单锭手摇纺车纺纱。

  5.改良织造工艺。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汉族民间固有的传统织造工艺;织布讲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法;被褥、带、帨等织物,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案;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很快成为当时异常珍贵的品种,称为“云布”风行一时。由于乌泥泾棉布销行日广,千户农家和手工业者生活大获改善,从而使乌泥泾很快变成了一个富庶的知名村镇。

  黄道婆的棉纺织新技术,对棉织业在与上海县相邻的松江、青浦一带的普及,和上海地区棉纺织业日益繁荣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黄道婆创造的棉纺织新工艺长期流传于世。据清代褚华《木棉谱》记载:松江府地区普遍栽种的“杜花”和“紫花”,均为黄道婆传下的棉种。盛行于明清两代匹值万金的棉织龙凤、斗牛、麒麟等袍服材料,也是沿用黄道婆的方法生产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