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00天前 | 56501 次浏览 | 分享到:

  饾版和拱花彩印版画技术也是在万历时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彩色套印,是用几种颜色涂在同一块雕版上,如在花上涂红色,叶上涂绿色,枝干上涂赭色等,然后伏纸刷印。现存较早的彩印版画,例如万历年间徽州歙县程氏滋兰堂所刻《墨苑》中的“天姥对庭图”,万历刻本《花史》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印制的。但这种印制方法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又有人发明了“饾版”和“拱花”,这是明代版画彩印技术方面的又一项杰出成就。“饾版”是将彩色画稿勾描下来,然后根据画的本身,分若干部分,刻成几块甚至几十块版来表现原作的各种色彩及其深浅浓淡,再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这样印出的作品效果极好,几与原作无异。“拱花”就是凸印,即将雕版加力压印在纸上,使花纹凸起。拱花方法适用于表现行云流水、花叶的脉络及鸟羽、衣纹等。现在可见的早期饾版拱花印本有天启年间江宁吴发祥在南京所刻《萝轩变古笺谱》,以及原籍徽州休宁后移居南京的胡正言,在天启至崇祯年间刻印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等。这些印本,绘刻精美,施墨着色也很考究,阅看时确实使人赏心悦目。

  活字印刷明代的活字印刷术比宋元时期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万历及以后,木活字印刷更为流行。当时南京,江苏苏州、常州、常熟,浙江杭州、湖州,福建建宁、福州,四川成都,以及江西、云南等地,都曾刊印过木活字印本。所印有《史记》、《历代史书大全》、《函史》、《西京杂记》、《黔南类编》、《文心雕龙》、《古文会编》、《国朝文纂》、《栾城集》、《曹子建集》、《武备志》、《太平广记》等各类书籍,木活字本《鹖冠子》尤为著名,曾用作清代《四库全书》的底本。此外,南方有些地方还开始用木活字来排印家谱。据统计,明代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有一百余种①。

  除木活字外,明代还创用或发展了铜、铅、锡等金属活字印刷术。陆深在《金台纪闻》中提到:“近日毗陵(今江苏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陆深的这部著作撰写于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三年(1505—1508),虽然他是反对使用铜活字和铅活字的,但至少说明当时已在常州使用了这两种活字。铜活字在我国究竟创用于何时,迄今尚无确论。根据现有资料,一般认为,铜活字印刷以无锡华氏为最早。据载,①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680 页。

  华燧“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同异,辄为辨证,手录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质焉。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为‘会通馆’”②。他书亦有类似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如“既乃范铜板锡字,凡奇书难得者,悉订正以行”③。华燧会通馆最早用活字铜版印的书有弘治三年(1490)刊印的《宋诸臣奏议》,后来又印有《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百川学海》、《九经韵览》、《文苑英华纂要》、《音释春秋》、《古今合璧事类前集》等。其父辈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④,以活字铜版选印有陆游的《渭南文集》、《剑南续稿》等。华燧之侄华坚兰雪堂活字铜版印有蔡邕、白居易、元稹等的诗文集,以及《艺文类聚》等。这些铜活字本都很著名。无锡安国是嘉靖年间继华氏而起的著名出版家,用铜活字刊印有《东光县志》、《吴中水利通志》、《春秋繁露》等。此外,在常州、苏州、南京、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用铜活字刊印的书籍。据统计,明代铜活字本可考者约有六十余种①。关于铜活字印刷术,前面引文提到华燧“范铜板锡字”,有人认为应是以铜为版,以锡为字,并非铜活字,也有人认为华燧制有铜活字还制有锡活字,当然也可能文献记载或传抄有误。究竟何以为是,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

  关于我国自创的铅活字,除陆深所记者外,还未找到更多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传世的常州铅活字本,所以对此尚缺乏了解。关于锡活字,元代王祯曾提到“铸锡作字”,但锡活字印刷未能获得成功。明代华燧“范铜板锡字”,具体情况如何,已无从知晓。另外,据说有位波斯商人嘉奇·默德在意大利参观一家印刷所时,他看到的锡活字同中国的很相像。无论如何,元明时期我国已创用了铅、锡活字,到了清代则成功地运用于印刷实践。利玛窦、金尼阁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曾带来不少用皮面装订的西洋书籍,其纸张、印刷和装订方法等都与中国书有所不同,这虽然引起中国一些士大夫的惊奇,但对当时的印刷技术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② 邵宝:《容春堂集》“会通君传”。

  ③ 华诸:《勾吴华氏本书》“华燧传”。

  ④ 康熙《无锡县志》卷二二。

  ①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691 页。

  第十一节制瓷中国瓷器的发展,到明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西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从事瓷业生产的人数达十余万人,官窑、民窑都极为兴旺。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曾大量输出国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制作规整而负盛名。着色剂用料基本为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