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彩瓷,是中国制瓷走向黄金时代的重要阶段。它的突起,使以往一贯占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历史名窑,如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的龙泉窑以及铜红釉的发源地河南禹县钧窑等从此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彩瓷的代表,它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主要着色剂为铁、铜、钴、锰,但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了鲜红、油红、鹅黄、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松绿、孔雀绿、孔雀蓝、葡萄紫等绚丽的彩色,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和装饰手段。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也曾盛极一时。
明代景德镇的单色釉瓷器也有很大的发展。明初永乐烧成的白瓷,代表了中国制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因其薄如卵壳,故称之为“卵幕”。其釉细腻莹润,微闪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又称“甜白”。永乐、宣德时期出现的霁红和霁蓝,代表高温单色釉瓷取得的辉煌成就。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技术难度很大,可谓中国古瓷技术中的一项绝技。霁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宣德的霁蓝独树一帜,釉色如蓝宝石,釉质肥腴。明代低温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化孔雀绿(法翠)和弘治黄釉。前者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烧成工艺始于成化,但明代的孔雀绿器以正德时期为多,这种绿釉呈色碧翠雅丽,与孔雀羽毛的色泽很相似。弘治黄釉的色调是纯黄色,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其釉色滋润明洁,有如初开的葵花,娇嫩晶莹,故有娇黄之称。它是一种用含铁的天然矿物作着色剂的低温铅釉。
明代除景德镇外,还有不少地区生产瓷器。福建德化的白瓷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白中透红,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广东饶平地区的青花、惠阳窑仿龙泉青瓷等,在明代均负有盛名。山西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黑釉瓷器仍大量生产。明代的龙泉青瓷,仍继续烧造,在明初全国制瓷业中也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十二节漆器髹漆技术的进展天然漆亦称大漆、生漆,是漆树分泌的汁液,其中含有漆酚、漆酶、含氮物质和树胶质等成分。漆通过适当加工,涂刷在车辆、用具等物体的表面,可形成一层光亮的薄膜。这种漆膜非常坚牢,并且不怕日晒水烫,具有耐高温和抗腐蚀的优良性能。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还可以配制出不同的色漆,以增加漆器的装饰效果。中国用漆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初步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涂饰器物。此后历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漆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密,漆器工艺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漆器生产继续发展并有所创新。如夹纻技术在战国时已经出现,至汉代而盛行。这种技术是先用泥塑成底胎,然后在底胎表面糊裱几层麻布再加以髹饰,最后除去泥胎,即可制成坚实轻巧的夹纻漆器。汉代以前,夹纻大多为杯、奁、匣等形状比较简单的器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已能制作外形多变、体态较复杂的中空造像,如塑制高达一丈八尺的大型佛像,这是夹纻技法的重要的新成就。宋元后所谓“布心纸胎”、“重布胎”以及清代以来且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的脱胎漆器,实际上都是夹完好纻,只不过名称和胎骨用料稍有不同而已。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还列有专条介绍保护漆器的方法,反映了当时对漆的性质的认识以及在漆器使用和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
隋唐以后,瓷器迅速兴起,逐渐取代了日用漆器,但漆器作为轻巧美观的生活用品尤其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工艺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如唐代创制了剔红漆器。剔红,即雕红漆,是以银朱调成朱漆,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胎骨上,然后用刀雕刻出深浅不同的花纹图案,使之呈现出立体感。剔红漆器的漆层有多有少,唐代属于剔红的草创时期,漆层较少且花纹大多较低平,明清剔红的漆层则有多到五六十道甚至百道以上的。唐代的金银平脱器也非常著名。“金银平脱”就是先将金银箔雕切成花片和鸟兽等图像薄片,有的还要在其上加刻花纹,以胶漆粘贴在器物表面,然后上漆若干道使其与漆地齐平再打磨抛光。这样制成的金银平脱器,漆面闪现出光亮的金银花纹,更显华贵考究。据文献记载,唐代有平脱屏风帐、平脱盘、平脱盏、平脱胡平床等,传世实物有金银平脱镜以及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金平脱古琴等①。
宋元时期漆器品种增多,剔红、剔犀、螺钿嵌饰、戗金等髹饰技艺也大为提高和更加纯熟,其中尤以雕漆的成就最为突出。雕漆可细分为剔红、剔①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第107 页。
黄、剔彩、剔犀等。如宋代的剔红亦称雕红,比唐代剔红更为精细。宋内府所用剔红漆器,有的用金银做底胎,雕工精巧,剔刻刀口显露出灿烂分明的金银胎色,尤其名贵华美。明代张应文提到:“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①剔犀,近世通称“云雕”,是在器物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逐层涂刷,并涂至相当的厚度,然后剔刻出回文、云钩等花纹图案,在刀口断面可见不同的色层。1977 年江苏武进出土的南宋剔犀执镜盒,圆形带柄,木胎,在褐色漆地上用朱、黑、黄三色漆更叠髹制堆积成层,用刀剔出八组云纹,刀口显露不同漆色,这是现在已知最早的剔犀漆器。元代剔红和剔犀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漆艺成就,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匠师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杨茂造观瀑图剔红八方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剔犀盒,都是传世的元代雕漆精品。螺钿漆器是用经过研磨和裁切的蚌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以之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且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分。厚螺钿漆器起源很早,如洛阳西周墓出土的嵌蚌泡漆托,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嵌蚌泡漆豆,一直到唐代漆背嵌螺钿铜镜,晚唐五代间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等,都属于厚螺钿一类。薄螺钿漆器以前多认为始于明代,1970 年在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发现了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表明元代薄螺钿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但迄今还仅此一例。关于元代漆艺、陶宗仪《辍耕录》卷三十对黑光、朱红、鳗水三种漆器的做法和戗金银法等,有较详细的记载,这是研究漆器发展史应予重视的较早的重要文献。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