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16天前 | 74632 次浏览 | 分享到:

  ② 《明通鉴》卷四九,正德十六年七月。

  杨廷和为了减少和消除张璁在朝中的影响,他指示吏部将其授职为南京刑部主事,使其远离京师,不再妨碍自己推行所议。张璁到南京后,与同官刑部主事的桂萼结为政治盟友,二人讨论古礼,研究与杨廷和等人斗争的策略,等候时机,再度掀起议礼的斗争。

  张璁在南京任职期间,京师发生了几桩与议礼有关的事件。世宗任命皇亲蒋荣为安陆祠祭署奉祀官,按杨廷和的安排,世宗既为孝宗之后,议以崇仁王朱厚炫嗣兴国,则应由崇仁王奉祀,群臣上疏争其事,世宗不予理会。关于庙乐,廷议以“正统本生,义宜相间”,主张安陆祠庙较太庙用乐应降低等次,世宗置廷议不顾,命用八佾乐舞,又自制乐章,“迎神曰太和,初献曰寿和,亚献曰豫和,终献曰宁和,彻馔曰雍和,还宫曰安和。”①这个乐章和太庙诸帝享用的乐章完全一样。

  同安陆庙祀相类的事,还有世宗祖母寿安皇太后的丧礼。按杨廷和的安排,世宗既为孝宗之子,其庶祖母的丧礼较嫡祖母应有所减杀,定为哭临一日,丧服十三日而除,文移两京,不以诏告天下。世宗不遵所拟,服丧二十七日,服除视朝,不鸣鞭,不鸣钟鼓。世宗还不顾杨廷和的阻挡,将邵太后袝葬茂陵。祭祀是封建皇朝的大政事,然而某些庙祀礼制毕竟属于皇室私事,杨廷和不可能过分干预。以上事件表明,世宗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杨廷和的安排,他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推翻其决定。

  京师的这些消息给张璁、桂萼极大的鼓舞,嘉靖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议大礼,世宗立即纳其议,要朝臣集议其事。杨廷和自揣难以维持旧议,于是辞职。杨廷和去后,赞成张、桂观点的人渐次增多,许多人上疏赞助其说。世宗下诏,命张璁、桂萼入京参加关于大礼的廷议。内阁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汪俊为了阻挡张璁等入京,不惜作出让步,改动兴王的称号。嘉靖三年四月,诏称武宗为皇兄,称孝宗皇考,称兴王本生恭穆献皇帝,称兴王妃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改动的实质是在兴王尊号中加一个“皇”字,虽称兴王为父,却冠以“本生”二字,以志区别。张璁、桂萼在赴京师途中获知这一新情况,为了彻底击败政治对手,二人毅然上疏请去“本生”二字,指出问题的关键,孝其亲不在于一个皇字,“惟在于考与不考”①。世宗接到两人的奏疏,大喜过望,复下诏催促张璁、桂萼等速来京师。张璁等到京师后,“复条上七事,极论两考之非,以伯孝宗考兴献为正”②。张璁又奏上《正典礼第七上十三议疏》,全面阐述议礼涉及的问题。世宗十分欣悦,特旨擢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不久免去党附杨廷和的蒋冕、毛纪、汪俊的职务,廷杖左顺门哭谏诸臣。三年九月,张璁等议礼诸臣参与廷议,决定称孝宗和张皇后为皇伯考皇伯母,称兴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兴王妃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至此,张璁的议礼主张实现了,张璁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由此确立。嘉靖四年,记述大礼议的过程的《大礼集议》书成,后赐名《明伦大典》,张璁进官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六年内阁大学士贾咏与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马录及三法司诸臣涉嫌借李福达案陷害张璁、桂萼及支持议礼的武定侯郭勋,世宗着意保护议礼诸臣,尽换法司官员。世宗命张璁署都察院,桂萼署刑部,方献夫署大理寺,重新审理李福达案。张璁等尽反其狱,① 《明伦大典》卷九。

  ① 《明伦大典》卷十三。

  ② 《明伦大典》卷十三。

  并借此案打击异己者,株连四十余人,史称大狱。大狱之前,科道尚狎视张璁,欲借京察拾遗之例打击之,大狱之后,旧党诸臣都不敢轻视张璁了。改革弊政,抑制宦官张璁掌握了国家监察大权后,立即运用监察之权,改革弊政。他反复申明太祖规定的宪纲,像太祖那样严格地约束官僚集团。首先整顿都察院,对不遵守有关规定、耽误公事的“河南等道监察御史傅元等二十员”查催赴部。①又疏请对失职的科道官员进行惩治,严格检查十三道的工作效率,要求各官在规定的时限内将题奏涉及的公事办完,对办事拖沓的人员轻则量行戒谕,重则参劾别用。张璁在院,斥去失职的科道官员二十多人,补充以比较廉明和干练的人员,改善了都察院的状况。正德以来,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非常散漫,竟然到中午才开始办公,相沿成例。张璁请申饬三法司堂官严督所属,早上散朝后,就各回衙门开始办公。张璁尤其痛恶官僚的贪污和行贿,都察院行文京内外各衙门,“敢有仍科派小民馈送京官者,在外许巡按御史纠察,在内许缉事衙门访捕,依律治罪”①。张璁执法严格认真,打击了正德以来贿赂之风,史称“一时苞苴路绝”。嘉靖前期,吏治得到改善。嘉靖六年冬,张璁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一入内阁,他立即对翰林院的积弊进行清理。正德以来,形成一些陋习,如规定由内阁教习的庶吉士才可进入翰林,其他部门的官员虽有文学才能亦不能入充翰林官员。由是,内阁将翰林职位在门生弟子中递相授受,形成结党营私的局面,损害了封建国家的利益。张璁疏请革除此弊,不拘内外官员,只要文学才行出众,都可以被推荐和召试授翰林之职。同时对现在翰林院官进行考核,将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二十二人罢黜或外调他职。同时任命大理寺少卿黄绾、福建按察副使张邦奇等为翰林官员。张璁还加强了庶吉士的拣选和考核。

更多